南秦岭沈坝一带柳坑金矿段地质地球化学特征与成矿规律
摘要 | 第4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1-25页 |
1.1 选题依据和研究意义 | 第11-12页 |
1.2 研究区概况 | 第12-13页 |
1.2.1 位置及交通 | 第12-13页 |
1.2.2 自然地理及经济状况 | 第13页 |
1.3 研究现状 | 第13-20页 |
1.3.1 金矿研究现状 | 第13-17页 |
1.3.2 研究区前人工作评述 | 第17-20页 |
1.4 研究思路与工作方法 | 第20-21页 |
1.5 野外调研情况及实物工作量 | 第21-22页 |
1.6 主要成果认识 | 第22-25页 |
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 | 第25-33页 |
2.1 区域大地构造位置及背景 | 第25-26页 |
2.2 区域地层特征 | 第26-27页 |
2.2.1 中新生界构造层 | 第26-27页 |
2.2.2 古生代沉积盖层构造层 | 第27页 |
2.2.3 中新元古代过渡基底构造层 | 第27页 |
2.3 构造单元划分 | 第27页 |
2.4 区域岩浆岩 | 第27-28页 |
2.5 区域变质岩 | 第28-29页 |
2.6 变质期次划分 | 第29-31页 |
2.6.1 加里东期变质作用 | 第29页 |
2.6.2 华力西期变质作用 | 第29-30页 |
2.6.3 印支期变质作用 | 第30页 |
2.6.4 燕山-喜马拉雅期变质作用 | 第30-31页 |
2.7 区域矿产 | 第31页 |
2.8 区域地球化学异常 | 第31-33页 |
第三章 矿床地质特征 | 第33-45页 |
3.1 矿区地质特征 | 第33-37页 |
3.1.1 矿区地层 | 第33-34页 |
3.1.2 矿区构造 | 第34-37页 |
3.1.3 矿区岩浆岩 | 第37页 |
3.2 矿化带与矿体特征 | 第37-39页 |
3.2.1 Ⅰ号蚀变带与K1矿体 | 第37-38页 |
3.2.2 Ⅱ号蚀变带与K2矿体 | 第38-39页 |
3.3 矿石特征 | 第39-43页 |
3.3.1 矿物组合特征 | 第39-42页 |
3.3.2 矿石组构 | 第42页 |
3.3.3 金的矿物特征 | 第42-43页 |
3.4 围岩蚀变特征 | 第43-45页 |
3.4.1 黑云母化 | 第43-44页 |
3.4.2 硅化 | 第44页 |
3.4.3 黄铁矿化 | 第44页 |
3.4.4 碳酸盐化 | 第44页 |
3.4.5 绿泥石化 | 第44-45页 |
第四章 矿床地球化学特征 | 第45-60页 |
4.1 石英脉流体包裹体特征 | 第45-52页 |
4.1.1 包裹体岩相学 | 第45-48页 |
4.1.2 包裹体显微测温学 | 第48-52页 |
4.2 黄铁矿电子探针分析 | 第52-60页 |
4.2.1 样品特征与测试方法 | 第52-54页 |
4.2.2 测试结果 | 第54-55页 |
4.2.3 含金性分析 | 第55页 |
4.2.4 讨论 | 第55-60页 |
第五章 矿区花岗岩脉地质、地球化学特征及年代学 | 第60-71页 |
5.1 岩石学特征 | 第60-61页 |
5.2 岩石化学特征 | 第61-65页 |
5.2.1 主量成分特征 | 第61-62页 |
5.2.2 微量元素特征 | 第62-63页 |
5.2.3 稀土元素特征 | 第63-65页 |
5.3 花岗岩年代学特征 | 第65-68页 |
5.3.1 样品的采集与分选 | 第65页 |
5.3.2 测试条件 | 第65-66页 |
5.3.3 实验结果 | 第66-68页 |
5.4 花岗岩成因类型 | 第68页 |
5.5 岩浆活动与金矿成矿关系 | 第68-71页 |
第六章 成矿规律与找矿方向 | 第71-79页 |
6.1 成矿规律 | 第71-77页 |
6.1.1 矿体展布规律 | 第71-73页 |
6.1.2 构造控矿分析 | 第73-76页 |
6.1.3 岩性-界面控矿分析 | 第76-77页 |
6.2 矿床成因与找矿标志 | 第77-79页 |
6.2.1 矿床成因类型 | 第77-78页 |
6.2.2 找矿标志 | 第78-79页 |
结论及存在问题 | 第79-81页 |
1 主要结论与认识 | 第79-80页 |
2 存在的问题 | 第80-8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81-86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加的科研项目 | 第86-88页 |
致谢 | 第88-8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