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政治、法律论文--中国政治论文--思想政治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论文

思想政治教育语言运用效果研究

中文摘要第3-4页
Abstract第4-5页
导论第10-20页
    一、研究背景及问题的提出第10-12页
    二、学界研究现状与述评第12-15页
    三、研究目的与意义第15-16页
    四、研究思路、内容与方法第16-18页
    五、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及创新点第18-20页
第一章 思想政治教育语言运用效果研究的理论及学科借鉴第20-29页
    第一节 语言符号学理论第20-22页
    第二节 政治修辞学理论第22页
    第三节 意识形态叙事学理论第22-24页
    第四节 政治传播学理论第24-26页
    第五节 接受美学理论第26-27页
    第六节 中国古代文论第27-29页
第二章 思想政治教育语言运用效果的基本影响要素第29-41页
    第一节 符号第30-33页
        一、语言符号的获得过程第30页
        二、语言符号的任意性第30-31页
        三、语言符号的离散性第31页
        四、语言符号的模糊性第31-32页
        五、语言符号的冗余性第32页
        六、非语言符号第32-33页
    第二节 意义第33-36页
        一、表层和深层第33-34页
        二、延异与撒播第34-35页
        三、互文与独立第35页
        四、本值与赋值第35-36页
    第三节 语境第36-38页
        一、上下文语境第36-37页
        二、情境语境第37页
        三、社会文化语境第37-38页
    第四节 接受第38-41页
        一、期待视野第38-39页
        二、审美经验第39页
        三、主体参与第39-40页
        四、第二文本第40-41页
第三章 思想政治教育语言运用效果中的障碍第41-49页
    第一节 隐性语言的缺失第41-42页
    第二节 描述性语言的下降第42-43页
    第三节 语言同质化第43-44页
    第四节 语言歧义第44-45页
    第五节 语义泛化第45-46页
    第六节 语言赘余第46页
    第七节 交流受阻第46-47页
    第八节 阅读审美疲劳第47页
    第九节 "沉默的螺旋"第47-49页
第四章 思想政治教育语言运用效果的评价标准第49-52页
    第一节 信息承载的大小第49页
    第二节 反思批判的高低第49-50页
    第三节 情感塑造的强弱第50-51页
    第四节 意义建构的成败第51-52页
第五章 增强思想政治教育语言运用效果的策略第52-68页
    第一节 语言修辞运用策略第52-55页
        一、比喻第52-53页
        二、排比第53页
        三、引用第53-54页
        四、比拟第54页
        五、夸张第54-55页
        六、设问第55页
    第二节 语言类型采纳策略第55-60页
        一、群众语言第55-56页
        二、流行语言第56-57页
        三、幽默语言第57页
        四、模糊语言第57-59页
        五、数字语言第59页
        六、诗词语言第59-60页
        七、叙事语言第60页
    第三节 语言句类使用策略第60-63页
        一、陈述句第60-61页
        二、疑问句第61-62页
        三、祈使句第62页
        四、感叹句第62-63页
    第四节 语言语境营造策略第63-64页
        一、建立语言内容前后联系第63页
        二、形成良好交流氛围第63页
        三、切合社会文化环境第63-64页
    第五节 语言受众接受策略第64-65页
        一、把握受众主体特征第64页
        二、了解受众文化背景第64-65页
    第六节 语言运用辅助策略第65-68页
        一、拓宽语言传递媒介第65-66页
        二、恰用副语言和体态语第66-68页
结束语:通向语言之途的思想政治教育第68-70页
参考文献第70-72页
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第72-73页
致谢第73页

论文共73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基于IG领域知识模型的线上商品评论有效性分类研究
下一篇:基于微流芯片的超微量液体流速测量系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