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工业技术论文--建筑科学论文--地下建筑论文--市政工程论文--给水工程(上水道工程)论文--净水工程(给水处理)论文

活性炭理化特性对饮用水中有机物吸附特性的影响研究

摘要第3-4页
Abstract第4-5页
主要符号对照表第9-10页
第1章 引言第10-30页
    1.1 研究背景第10-16页
        1.1.1 我国饮用水资源污染现状第10-11页
        1.1.2 饮用水中典型有机物及其危害第11-13页
        1.1.3 饮用水中有机物的去除技术第13-16页
    1.2 国内外研究进展第16-27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活性炭结构及分类第16-17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吸附机理及吸附方式第17-20页
        1.2.3 活性炭吸附的影响因素第20-27页
    1.3 研究目的及意义第27-28页
    1.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第28-30页
        1.4.1 研究内容第28页
        1.4.2 技术路线第28-30页
第2章 饮用水处理中典型活性炭理化特性分析研究第30-50页
    2.1 试验材料与方法第30-35页
        2.1.1 试验材料第30页
        2.1.2 物理特性测定方法第30-31页
        2.1.3 化学特性测定方法第31-34页
        2.1.4 试验仪器与设备第34-35页
    2.2 活性炭物理特性表征结果第35-45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电镜扫描结果第35-36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活性炭孔结构表征结果第36-45页
    2.3 活性炭化学特性表征结果第45-48页
        2.3.1 元素组成结果第45-46页
        2.3.2 表面官能团分布结果第46-47页
        2.3.3 零电荷点pHpzc表征结果第47-48页
    2.4 本章总结第48-50页
第3章 活性炭理化特性对饮用水中目标有机物吸附的影响第50-71页
    3.1 试验材料与方法第50-54页
        3.1.1 目标有机物性质第50-51页
        3.1.2 试验方法第51-53页
        3.1.3 试验仪器与设备第53-54页
    3.2 活性炭对目标有机物吸附特性研究第54-63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去除率研究第54-56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吸附等温线研究第56-63页
    3.3 活性炭理化特性对目标有机物吸附的影响第63-70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活性炭物理特性对目标有机物吸附的影响第63-68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活性炭化学特性对目标有机物吸附的影响第68-70页
    3.4 本章总结第70-71页
第4章 实际水体有机物与目标有机物竞争吸附的研究第71-94页
    4.1 试验材料与方法第71-74页
        4.1.1 实际水体性质第71页
        4.1.2 试验方法第71-73页
        4.1.3 试验仪器与设备第73-74页
    4.2 活性炭对实际水体中有机物的吸附特性研究第74-83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实际水体有机物分子量分布第74-75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活性炭对不同分子量有机物的吸附第75-81页
        4.2.3 DOC去除率研究第81-83页
    4.3 实际水体有机物与目标有机物的竞争吸附研究第83-92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 去除率研究第83-88页
        4.3.2 吸附等温线研究第88-92页
    4.4 本章总结第92-94页
第5章 活性炭对不同水体有机物吸附的三维荧光光谱分析第94-110页
    5.1 试验材料与方法第94-97页
        5.1.1 试验水体基本性质第94-95页
        5.1.2 试验方法第95-96页
        5.1.3 试验仪器与设备第96-97页
    5.2 活性炭对三种水体有机物吸附的三维荧光光谱分析第97-109页
        5.2.1 原水的三维荧光分析第97-101页
        5.2.2 三种水体吸附后的三维荧光分析第101-109页
    5.3 本章总结第109-110页
第6章 结论与建议第110-112页
    6.1 结论第110-111页
    6.2 建议第111-112页
参考文献第112-118页
致谢第118-120页
个人简历、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第120页

论文共120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(IHN)核酸疫苗的构建及其安全性的初步探究
下一篇:“中国梦”引领下的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