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3-4页 |
Abstract | 第4-5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0-29页 |
1.1 工程背景与研究意义 | 第10-13页 |
1.2 地质力学模型试验研究综述 | 第13-15页 |
1.2.1 国内外模型试验研究现状 | 第13-14页 |
1.2.2 关键技术研究及发展方向 | 第14-15页 |
1.3 岩土工程结构稳定计算分析方法研究综述 | 第15-19页 |
1.3.1 刚体极限平衡法 | 第16-17页 |
1.3.2 极限分析有限元法 | 第17页 |
1.3.3 能量法 | 第17-18页 |
1.3.4 变形加固理论 | 第18-19页 |
1.4 岩体工程结构长期稳定性研究综述 | 第19-27页 |
1.4.1 岩体结构工程时效分析的数值方法 | 第19-20页 |
1.4.2 流变模型研究 | 第20-25页 |
1.4.3 岩石流变与损伤耦合的本构方程研究 | 第25-26页 |
1.4.4 岩体工程结构长期稳定性评价 | 第26-27页 |
1.5 本文的研究思路、主要工作和创新点 | 第27-29页 |
1.5.1 研究思路和主要工作 | 第27-28页 |
1.5.2 本文创新点 | 第28-29页 |
第2章 大岗山拱坝地质力学模型试验 | 第29-62页 |
2.1 本章引言 | 第29页 |
2.2 大岗山水电站 | 第29-31页 |
2.3 地质力学模型试验设计 | 第31-33页 |
2.3.1 模型相似比尺 | 第31-32页 |
2.3.2 模型相似材料 | 第32-33页 |
2.3.3 模型模拟范围 | 第33页 |
2.4 结构模拟 | 第33-40页 |
2.4.1 裂隙岩体模拟 | 第33-35页 |
2.4.2 拱坝坝体模拟 | 第35-36页 |
2.4.3 软弱结构面模拟 | 第36-38页 |
2.4.4 基础处理模拟 | 第38-40页 |
2.5 模型试验系统 | 第40-43页 |
2.6 试验结果及整体稳定性分析 | 第43-47页 |
2.6.1 坝面应力分析 | 第43-44页 |
2.6.2 坝面位移分析 | 第44-45页 |
2.6.3 开裂破坏过程分析 | 第45-46页 |
2.6.4 整体稳定性分析 | 第46-47页 |
2.7 拱坝数值模拟及比对综合分析 | 第47-54页 |
2.7.1 计算网格 | 第48-49页 |
2.7.2 应力对比分析 | 第49页 |
2.7.3 位移对比分析 | 第49-50页 |
2.7.4 开裂破坏对比分析 | 第50-52页 |
2.7.5 整体稳定综合分析 | 第52-54页 |
2.8 加固效果分析与评价 | 第54-60页 |
2.8.1 坝体应力影响 | 第54页 |
2.8.2 变形影响 | 第54-56页 |
2.8.3 破坏模式影响 | 第56-59页 |
2.8.4 整体稳定性影响 | 第59-60页 |
2.9 本章小结及展望 | 第60-62页 |
第3章 基于内变量热力学理论的流变模型 | 第62-91页 |
3.1 本章引言 | 第62页 |
3.2 Rice内变量热力学理论 | 第62-68页 |
3.2.1 正则结构 | 第62-66页 |
3.2.2 正则结构的Lagrange公式 | 第66-67页 |
3.2.3 多尺度热力学公式 | 第67-68页 |
3.3 内变量流变模型 | 第68-72页 |
3.3.1 分离宏观内变量 | 第68页 |
3.3.2 蠕变的热力学解释 | 第68-69页 |
3.3.3 模型本构方程的一般形式 | 第69-72页 |
3.4 黏弹性本构方程及其基本性质 | 第72-75页 |
3.4.1 黏弹性本构方程 | 第72-74页 |
3.4.2 黏弹性内变量的物理意义 | 第74-75页 |
3.5 黏塑性本构方程及其基本性质 | 第75-78页 |
3.5.1 黏塑性本构方程 | 第75-77页 |
3.5.2 方程基本性质 | 第77-78页 |
3.6 单轴蠕变试验及模型验证 | 第78-90页 |
3.6.1 试验材料和设备 | 第79-80页 |
3.6.2 单轴蠕变加卸载试验 | 第80-82页 |
3.6.3 黏弹性本构方程参数拟合 | 第82-85页 |
3.6.4 黏塑性本构方程参数拟合 | 第85-89页 |
3.6.5 方程参数敏感性分析 | 第89-90页 |
3.7 本章小结 | 第90-91页 |
第4章 蠕变与应力松弛的内在一致性 | 第91-98页 |
4.1 本章引言 | 第91页 |
4.2 应力松弛研究综述 | 第91-92页 |
4.3 应力松弛本构方程 | 第92-94页 |
4.4 蠕变和松弛的内在一致性 | 第94-96页 |
4.5 本章结论 | 第96-98页 |
第5章 岩体结构长期稳定性研究 | 第98-114页 |
5.1 本章引言 | 第98-99页 |
5.2 材料系统的热力学稳定分析 | 第99-102页 |
5.3 蠕变的热力学性质 | 第102-109页 |
5.3.1 黏弹性变形的热力学性质 | 第103-104页 |
5.3.2 过渡蠕变阶段的热力学性质 | 第104-105页 |
5.3.3 不考虑损伤蠕变过程的热力学性质 | 第105-106页 |
5.3.4 考虑损伤蠕变过程的热力学性质 | 第106-109页 |
5.3.5 蠕变过程中的材料稳定性 | 第109页 |
5.4 岩体结构的长期稳定性 | 第109-113页 |
5.5 本章小结 | 第113-114页 |
第6章 基于FLAC~(3D)的自定义模型开发与应用 | 第114-148页 |
6.1 本章引言 | 第114页 |
6.2 内变量蠕变本构方程的中心差分形式 | 第114-121页 |
6.3 流变模型的程序实现 | 第121-124页 |
6.4 计算程序验证 | 第124-128页 |
6.5 算例分析——深埋地下双隧洞 | 第128-134页 |
6.6 工程实例——锦屏一级高拱坝左岸坝肩高边坡 | 第134-147页 |
6.6.1 工程概况 | 第134页 |
6.6.2 计算模型及流变参数 | 第134-137页 |
6.6.3 结果分析 | 第137-147页 |
6.7 本章结论 | 第147-148页 |
第7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148-151页 |
7.1 主要研究成果与结论 | 第148-149页 |
7.2 研究展望 | 第149-15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51-164页 |
致谢 | 第164-166页 |
个人简历、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| 第166-16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