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摘要 | 第3-4页 |
| Abstract | 第4页 |
| 第1章 绪论 | 第8-16页 |
| 1.1 研究背景 | 第8页 |
| 1.2 研究现状 | 第8-14页 |
| 1.2.1 心房颤动与高血压的流行病学 | 第8-10页 |
| 1.2.2 高血压诱导心房颤动的发生机制 | 第10-11页 |
| 1.2.3 心房颤动的治疗 | 第11-12页 |
| 1.2.4 心房颤动的预测因素 | 第12-14页 |
| 1.3 研究目的及意义 | 第14-16页 |
| 第2章 对象与方法 | 第16-22页 |
| 2.1 研究对象 | 第16页 |
| 2.2 诊断标准及排除标准 | 第16-17页 |
| 2.2.1 诊断标准 | 第16-17页 |
| 2.2.2 排除标准 | 第17页 |
| 2.3 分组情况 | 第17-18页 |
| 2.3.1 AF组与非AF组 | 第17页 |
| 2.3.2 AF亚组 | 第17-18页 |
| 2.4 研究指标 | 第18-19页 |
| 2.4.1 一般资料 | 第18页 |
| 2.4.2 血清学指标 | 第18页 |
| 2.4.3 心脏超声检查 | 第18-19页 |
| 2.4.4 胸部X线检查 | 第19页 |
| 2.5 统计学方法 | 第19-22页 |
| 第3章 结果 | 第22-30页 |
| 3.1 心房颤动的发病率情况 | 第22-23页 |
| 3.2 AF组与非AF组的对比结果 | 第23-25页 |
| 3.2.1 AF组与非AF组在一般基线资料上的对比 | 第23-24页 |
| 3.2.2 AF组与非AF组在血清学指标上的对比 | 第24页 |
| 3.2.3 AF组与非AF组在心脏超声指标上的对比 | 第24-25页 |
| 3.2.4 AF组与非AF组在心胸比率指标上的对比 | 第25页 |
| 3.3 AF亚组的对比结果 | 第25-26页 |
| 3.4 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的建立 | 第26-27页 |
| 3.5 独立危险因素的ROC曲线及其AUC | 第27-30页 |
| 第4章 讨论 | 第30-38页 |
| 4.1 AF一般流行病学特点讨论 | 第30-32页 |
| 4.2 AF组与非AF组对比结果讨论 | 第32-34页 |
| 4.3 AF亚组对比结果讨论 | 第34页 |
| 4.4 AF的独立危险因素及AUC | 第34-36页 |
| 4.5 本研究存在的局限性 | 第36-38页 |
| 第5章 结论 | 第38-40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40-46页 |
| 缩略语词汇表 | 第46-48页 |
| 致谢 | 第48-50页 |
|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| 第5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