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工业技术论文--建筑科学论文--地下建筑论文--区域规划、城乡规划论文--城市规划论文--城市规划布局论文--总体规划论文

南京城市防灾空间历史演变及其特征研究

摘要第4-5页
ABSTRACT第5页
第一章 绪论第9-17页
    1.1 研究背景第9-10页
        1.1.1 历史发展下防灾问题的自始存在第9页
        1.1.2 快速城市化下城市的灾害易损性增加第9-10页
        1.1.3 风险时代下城市防灾空间的认识提升第10页
    1.2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10-11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研究目的第10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研究意义第10-11页
    1.3 研究方法和思路第11-13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 研究方法第11页
        1.3.2 研究框架第11-12页
        1.3.3 研究内容安排第12-13页
    1.4 相关概念界定第13-17页
        1.4.1 灾害第13页
        1.4.2 城市灾害第13页
        1.4.3 城市防灾第13-14页
        1.4.4 空间第14-15页
        1.4.5 城市防灾空间第15-17页
第二章 防灾空间相关研究与实践第17-25页
    2.1 理论基础第17-19页
        2.1.1 国内理论基础第17-18页
        2.1.2 国外理论基础第18-19页
    2.2 城市防灾空间相关研究第19-21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国外相关研究第19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国内相关研究第19-21页
    2.3 城市防灾空间规划建设实践第21-25页
        2.3.1 国外防灾空间规划建设实践第21-22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3.1.1 古代和近代国外城市防灾建设第21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3.1.2 现代国外城市防灾建设第21-22页
        2.3.2 国内防灾规划建设实践第22-25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3.2.1 我国古代城市防灾建设第22-24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3.2.2 我国现代城市防灾建设第24-25页
第三章 城市防灾空间的解析第25-30页
    3.1 城市防灾空间的内涵第25-27页
        3.1.1 城市防灾空间的物质基础第25-27页
        3.1.2 城市防灾空间的特性第27页
    3.2 城市防灾空间的体系构建第27-30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城市防灾空间等级体系第27-28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各等级防灾空间的内涵第28-30页
第四章 南京城市发展和灾害发生概况第30-38页
    4.1 南京的城市发展概况第30-35页
        4.1.1 南京城邑的出现期(公元前221以前)第32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4.1.1.1 原始聚落出现:原始和奴隶社会聚居第32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4.1.1.2 古代城邑出现:春秋战国筑城第32页
        4.1.2 南京古代城市的发展(公元前221年~1840年)第32-33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4.1.2.1 第一个城市建设期:六朝定都建康第32-33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4.1.2.2 第二个城市建设期:南唐定都江宁第33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4.1.2.3 第三个城市建设期:明初定都应天第33页
        4.1.3 南京近现代城市发展(1840年~1949年)第33-34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4.1.3.1 城市近代化开端:清末社会变革第33-34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4.1.3.2 第四个城市建设期:民国定都南京第34页
        4.1.4 南京现代化城市发展(1949年以后)第34-35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4.1.4.1 停滞和混乱发展:新中国成立最初三十年第34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4.1.4.2 第五个城市建设期:改革开放后现代化城市建设第34-35页
        4.1.5 小结第35页
    4.2 南京灾害发生概况第35-38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地震第35-36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火灾第36页
        4.2.3 水灾第36-37页
        4.2.4 兵灾第37页
        4.2.5 小结第37-38页
第五章 南京防灾空间的演变第38-63页
    5.1 南京区域防灾空间演变第38-44页
        5.1.1 城邑出现期:重视选址,区域联系少第38-39页
        5.1.2 古代城市发展期:城址趋于稳定,区域联系弱第39-42页
        5.1.3 近代城市发展期:区域联系加强,联合防灾薄弱第42-43页
        5.1.4 现代化城市发展期:区域防灾体系初步构建第43-44页
    5.2 南京城市防灾空间演变第44-49页
        5.2.1 城邑出现期:军事防御为重第44页
        5.2.2 古代城市发展期:自组织的城市防灾模式第44-46页
        5.2.3 近代城市发展期:城市防灾逐步走向开放第46-48页
        5.2.4 现代化城市发展阶段:体系化的防灾空间初步构建第48-49页
    5.3 南京社区防灾空间演变第49-55页
        5.3.1 城邑出现期:分区主导的防灾空间第49-50页
        5.3.2 古代城市发展期:分异性的自组织防灾第50-52页
        5.3.3 近代城市发展期:多样化的社区防灾空间第52-53页
        5.3.4 现代化城市发展期:防灾社区营造启蒙第53-55页
    5.4 南京建筑防灾空间演变第55-58页
        5.4.1 城邑出现期:有限技术下的功能分区第55页
        5.4.2 古代城市发展期:技术提升的复杂构造第55-56页
        5.4.3 近代城市发展期:西方影响下的多样化建筑第56-57页
        5.4.4 现代化城市发展期:理性又创新的现代建筑第57-58页
    5.5 总结与思考第58-63页
        5.5.1 南京城市防灾空间演变特征总结第58页
        5.5.2 南京防灾空间演变的影响因素第58-60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5.5.2.1 自然条件是防灾空间演变的基础第59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5.5.2.2 技术进步是防灾空间演变的持续动力第59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5.5.2.3 空间统治者意志是防灾空间演变的决定因素第59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5.5.2.4 朝代的变迁是防灾空间演变的突变因素第59-60页
        5.5.3 城市防灾空间的演变规律初步思考第60-63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5.5.3.1 防灾空间属性重要性逐步提升第60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5.5.3.2 防灾空间空间生产的逐渐深化第60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5.5.3.3 防灾空间联系性和自组织性双向强化第60-61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5.5.3.4 防灾空间内在体系性增强第61-63页
第六章 结语与展望第63-66页
    6.1 研究的主要结论和认识第63页
    6.2 南京城市防灾空间演变的借鉴意义第63-64页
        6.2.1 防灾空间与社会意识形态相适应第63-64页
        6.2.2 防灾空间要重视综合利用性第64页
        6.2.3 城市发展要合理选址第64页
    6.3 研究创新点第64-65页
    6.4 研究展望第65-66页
致谢第66-67页
参考文献与著作第67-71页
插图和附表清单第71-73页
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第73-74页

论文共74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复杂环境下QR码图像的校正算法研究
下一篇: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系统建模及控制方法的研究与实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