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主要缩略词注释表 | 第8-12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2-20页 |
1.1 抗肿瘤药物 | 第12-14页 |
1.1.1 生物烷化剂 | 第12-13页 |
1.1.2 金属铂配合物 | 第13页 |
1.1.3 博来霉素类抗生素 | 第13页 |
1.1.4 DNA拓扑异构酶抑制剂 | 第13-14页 |
1.2 抗肿瘤药物纳米给药系统 | 第14-19页 |
1.2.1 纳米乳 | 第15页 |
1.2.2 聚合物胶束 | 第15-16页 |
1.2.3 纳米混悬剂 | 第16-17页 |
1.2.4 纳米脂质体 | 第17页 |
1.2.5 自组装药物递释系统 | 第17-19页 |
1.3 本课题的立题依据及主要研究内容 | 第19-20页 |
1.3.1 立题依据 | 第19页 |
1.3.2 主要研究内容 | 第19-20页 |
第二章 7-乙基-10-羟基喜树碱磷脂的合成 | 第20-32页 |
前言 | 第20页 |
2.1 实验部分 | 第20-24页 |
2.1.1 实验原料与仪器 | 第20-22页 |
2.1.2 7-乙基-10-羟基喜树碱半琥珀酸酯的合成 | 第22页 |
2.1.3 7-乙基-10-羟基喜树碱磷脂的合成 | 第22-23页 |
2.1.4 分析表征 | 第23-24页 |
2.2 结果与讨论 | 第24-31页 |
2.2.1 7-乙基-10-羟基喜树碱半琥珀酸酯的合成 | 第24-27页 |
2.2.2 7-乙基-10-羟基喜树碱磷脂的合成 | 第27-31页 |
2.3 本章小结 | 第31-32页 |
第三章 7-乙基-10-羟基喜树碱磷脂的组装与性质 | 第32-40页 |
前言 | 第32页 |
3.1 实验部分 | 第32-35页 |
3.1.1 实验原料与仪器 | 第32-33页 |
3.1.2 7-乙基-10-羟基喜树碱磷脂偶联物的组装 | 第33页 |
3.1.3 平衡溶解度及临界聚集浓度的测定 | 第33-34页 |
3.1.4 动态光散射 | 第34页 |
3.1.5 透射电子显微镜表征 | 第34页 |
3.1.6 MTT法测定体外抗肿瘤活性 | 第34-35页 |
3.2 结果与讨论 | 第35-39页 |
3.2.1 临界聚集浓度 | 第35-36页 |
3.2.2 动态光散射测试结果分析 | 第36-37页 |
3.2.3 透射电镜表征结果分析 | 第37-38页 |
3.2.4 体外抗肿瘤活性结果分析 | 第38-39页 |
3.3 本章小结 | 第39-40页 |
第四章 新型抗凝血药比伐卢定的固相合成 | 第40-50页 |
前言 | 第40页 |
4.1 实验部分 | 第40-45页 |
4.1.1 实验原料与仪器 | 第40-42页 |
4.1.2 比伐卢定的固相合成 | 第42-45页 |
4.1.3 分析表征 | 第45页 |
4.2 结果与讨论 | 第45-49页 |
4.2.1 不同保护氨基酸残基耦合条件 | 第45-47页 |
4.2.2 分析表征 | 第47-49页 |
4.3 本章小结 | 第49-50页 |
结论与展望 | 第50-51页 |
致谢 | 第51-5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2-59页 |
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| 第5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