焦作采煤塌陷区地基承载力模拟实验研究
| 致谢 | 第4-5页 |
| 摘要 | 第5-6页 |
| Abstract | 第6-7页 |
| 1 绪论 | 第10-16页 |
| 1.1 研究目的和意义 | 第10-11页 |
| 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1-13页 |
| 1.2.1 采煤塌陷区地基稳定性研究现状 | 第11-12页 |
| 1.2.2 采煤塌陷区地基再变形研究现状 | 第12页 |
| 1.2.3 地基承载力研究现状 | 第12-13页 |
| 1.3 研究内容 | 第13-14页 |
| 1.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| 第14-16页 |
| 2 塌陷区地基承载力影响因素及确定指标 | 第16-22页 |
| 2.1 采煤塌陷区地基承载力影响因素分析 | 第16-19页 |
| 2.1.1 覆岩的力学性质 | 第16页 |
| 2.1.2 松散层与煤层倾角 | 第16-17页 |
| 2.1.3 采区尺寸与重复采动 | 第17页 |
| 2.1.4 开采深度与开采厚度 | 第17-18页 |
| 2.1.5 采煤方法与顶板控制方法 | 第18页 |
| 2.1.6 建筑物荷载大小与作用位置 | 第18页 |
| 2.1.7 建筑地基土体性质 | 第18-19页 |
| 2.2 采煤塌陷区地基承载力的确定指标 | 第19-20页 |
| 2.2.1 采煤塌陷区地基再变形控制指标 | 第19页 |
| 2.2.2 采煤塌陷区地基承载力的确定 | 第19-20页 |
| 2.3 本章小结 | 第20-22页 |
| 3 塌陷区地基承载力数值模拟研究 | 第22-34页 |
| 3.1 UDEC程序概述 | 第22页 |
| 3.2 数值模型的建立 | 第22-27页 |
| 3.2.1 地质采矿条件 | 第22-25页 |
| 3.2.2 塌陷区模型的建立 | 第25-27页 |
| 3.3 采煤塌陷区模型分区加载 | 第27-30页 |
| 3.4 模型不同区域地基承载力的确定 | 第30-33页 |
| 3.5 本章小结 | 第33-34页 |
| 4 塌陷区地基承载力相似模拟实验研究 | 第34-50页 |
| 4.1 相似材料模拟实验的理论依据 | 第34-35页 |
| 4.1.1 相似理论 | 第34-35页 |
| 4.1.2 相似准则 | 第35页 |
| 4.2 相似材料模拟实验设计 | 第35-38页 |
| 4.2.1 实验的目的 | 第35-36页 |
| 4.2.2 相似系数的确定 | 第36-37页 |
| 4.2.3 相似材料的配比 | 第37-38页 |
| 4.3 相似模型的制作与开挖 | 第38-43页 |
| 4.3.1 模型的制作 | 第38-39页 |
| 4.3.2 XJTUDP系统 | 第39-41页 |
| 4.3.3 测点布设与模型开挖 | 第41-43页 |
| 4.4 塌陷区模型的加载及分析 | 第43-46页 |
| 4.4.1 模型的分区 | 第43-44页 |
| 4.4.2 模型的加载 | 第44-45页 |
| 4.4.3 试验结果分析 | 第45-46页 |
| 4.5 塌陷区地基承载力分区研究 | 第46-48页 |
| 4.5.1 模拟建筑荷载的变形 | 第46-47页 |
| 4.5.2 地基承载力的确定 | 第47-48页 |
| 4.6 本章小结 | 第48-50页 |
| 5 采煤塌陷区地基承载力力学分析 | 第50-56页 |
| 5.1 根据地基的沉降变形计算地基承载力 | 第50-52页 |
| 5.2 建筑物荷载影响深度的确定 | 第52-53页 |
| 5.3 简单应用 | 第53-55页 |
| 5.4 本章小结 | 第55-56页 |
| 6 结论与展望 | 第56-58页 |
| 6.1 主要结论 | 第56页 |
| 6.2 展望 | 第56-58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58-62页 |
| 作者简介 | 第62-64页 |
| 学位论文数据集 | 第6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