横断山中南段地学景观系统及成因研究
| 摘要 | 第4-6页 |
| Abstract | 第6-9页 |
| 第1章 绪论 | 第12-24页 |
| 1.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| 第12-14页 |
| 1.2 相关领域研究现状 | 第14-20页 |
| 1.2.1 国内外地学景观研究 | 第14-18页 |
| 1.2.2 高山峡谷景观保护开发研究 | 第18-19页 |
| 1.2.3 研究区基础地质研究 | 第19-20页 |
| 1.2.4 综述结论 | 第20页 |
| 1.3 研究内容及技术方法 | 第20-23页 |
| 1.3.1 主要研究内容 | 第20-21页 |
| 1.3.2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| 第21-23页 |
| 1.4 主要创新点 | 第23-24页 |
| 第2章 区域地学背景 | 第24-56页 |
| 2.1 大地构造位置 | 第24页 |
| 2.2 区域构造特征及演化 | 第24-31页 |
| 2.2.1 区域构造特征 | 第24-30页 |
| 2.2.2 区域构造演化 | 第30-31页 |
| 2.3 研究区地层体系及岩性 | 第31-53页 |
| 2.3.1 区域地层体系 | 第31-32页 |
| 2.3.2 区域地层划分及岩性 | 第32-48页 |
| 2.3.3 岩浆活动及岩浆岩 | 第48-53页 |
| 2.4 区域地理特征 | 第53-56页 |
| 2.4.1 自然地理特征 | 第53-55页 |
| 2.4.2 人文地理特征 | 第55-56页 |
| 第3章 地学景观系统及评价 | 第56-92页 |
| 3.1 地学景观系统等级划分 | 第56-60页 |
| 3.2 地学景观类型 | 第60-68页 |
| 3.2.1 景观类型 | 第60-63页 |
| 3.2.2 主要地学景观描述 | 第63-68页 |
| 3.3 地学景观分布及特征 | 第68-85页 |
| 3.3.1 横断山西缘地学景观体系域(A) | 第68-71页 |
| 3.3.2 三江地学景观体系域(B) | 第71-85页 |
| 3.4 地学景观评价 | 第85-92页 |
| 3.4.1 景观特色评价 | 第85-86页 |
| 3.4.2 景观旅游开发价值评价 | 第86-88页 |
| 3.4.3 景观风险评价 | 第88-92页 |
| 第4章 地学景观成因分析 | 第92-101页 |
| 4.1 景观地层沉积演化 | 第92-94页 |
| 4.2 构造演化过程 | 第94-97页 |
| 4.3 地学景观形成机理 | 第97-101页 |
| 第5章 地学景观开发与保护研究 | 第101-112页 |
| 5.1 地学景观开发利用 | 第101-108页 |
| 5.1.1 可持续旅游发展理念 | 第101页 |
| 5.1.2 旅游开发原则 | 第101-102页 |
| 5.1.3 旅游开发战略 | 第102页 |
| 5.1.4 旅游开发模式 | 第102-108页 |
| 5.2 地学景观保护策略 | 第108-112页 |
| 5.2.1 景观脆弱性分析 | 第108-109页 |
| 5.2.2 景观保护对策 | 第109-112页 |
| 结论 | 第112-114页 |
| 致谢 | 第114-115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115-124页 |
|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| 第124-12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