西咸新区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制约问题及对策研究
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页 |
引言 | 第8-13页 |
(一)选题背景及缘由 | 第8页 |
1.选题背景 | 第8页 |
2.选题缘由 | 第8页 |
(二)研究意义及价值 | 第8-9页 |
1.研究意义 | 第8-9页 |
2.研究价值 | 第9页 |
(三)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9-11页 |
1.国外研究现状 | 第9-10页 |
2.国内研究现状 | 第10-11页 |
3.研究综述 | 第11页 |
(四)研究方法和基本框架 | 第11-13页 |
1.研究的方法 | 第11-12页 |
2.研究的基本框架 | 第12-13页 |
一、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| 第13-18页 |
(一)相关概念 | 第13-15页 |
1.城镇化 | 第13页 |
2.新型城镇化 | 第13-14页 |
3.西咸新区 | 第14-15页 |
(二)理论基础 | 第15-18页 |
1.城市区位理论 | 第15-16页 |
2.新城市主义理论 | 第16页 |
3.地租地价理论 | 第16-18页 |
二、西咸新区新型城镇化建设现状分析 | 第18-30页 |
(一)西咸新区新型城镇化建设现状 | 第18-19页 |
1.双城融合加速推进 | 第18页 |
2.主导产业初步聚集 | 第18页 |
3. 土地利用向集约化发展 | 第18-19页 |
4. 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| 第19页 |
5. 公共服务逐步完善 | 第19页 |
(二)西咸新区新型城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| 第19-28页 |
1.现有资源和节能减排压力问题 | 第19-21页 |
2.城乡分割仍然严重 | 第21-23页 |
3.财政来源相对单一 | 第23-24页 |
4.城乡区域界线还没有打破 | 第24-25页 |
5.旧有的城镇化模式还没有完全摆脱 | 第25-26页 |
6.城市功能与产业功能脱节 | 第26-28页 |
(三)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| 第28-30页 |
1.观念没有完全扭转 | 第28页 |
2.对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意义认识不够 | 第28-29页 |
3.政府业绩驱动下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失衡 | 第29页 |
4.没有摆脱土地财政的思维方式 | 第29-30页 |
三、完善西咸新区城镇化建设的对策 | 第30-44页 |
(一)用优化产业布局合理利用资源 | 第30-32页 |
1.优化产业布局,减排循序渐 | 第30-31页 |
2.合理利用土地资源,因地制宜 | 第31页 |
3 建设紧凑型城镇,注重生态平衡 | 第31-32页 |
4.小城镇与自然村的和谐布局 | 第32页 |
(二)人力资源与资本资源的共进 | 第32-34页 |
1.打造立体化城市运行系统 | 第32-33页 |
2.两个资本要同时进城下乡 | 第33页 |
3.高效产业与生态产业相依存 | 第33-34页 |
4.要有长远的持续性发展观 | 第34页 |
(三)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多条路径 | 第34-37页 |
1.西咸新区城镇化路径的有益尝试 | 第34-35页 |
2.建立快捷的融入通道 | 第35-36页 |
3.西咸新区新型城镇化的文化理念 | 第36-37页 |
(四)城镇化建设要具有超前的行动 | 第37-39页 |
1.绿色建筑体系要超前 | 第37页 |
2.向西开放战略导向要超前 | 第37-38页 |
3.开发创新产业的路径要超前 | 第38-39页 |
(五)加快引入金融开发类企业 | 第39-40页 |
1.金融能源 | 第39页 |
2.高新科技 | 第39-40页 |
(六)强化制度创新、突破制约瓶颈 | 第40-41页 |
1.抓住新型城镇化建设机遇,深化行政体制改革 | 第40页 |
2.推进农民市民化,制度要创新 | 第40-41页 |
(七)创新跨区域合作模式 | 第41-44页 |
1.搞好城镇化的行政规划 | 第41页 |
2.完善配套设施 | 第41页 |
3.简政放权西咸 | 第41-42页 |
4.要创新跨区合作模式 | 第42-44页 |
结论和展望 | 第44-4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6-49页 |
致谢 | 第4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