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0-17页 |
1.1 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| 第10-12页 |
1.1.1 课题研究背景 | 第10页 |
1.1.2 课题研究意义 | 第10-12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2-17页 |
1.2.1 国外研究现状 | 第12-13页 |
1.2.2 国内研究现状 | 第13-15页 |
1.2.3 本课题的选题理由 | 第15-17页 |
第二章 中低压配电自动化通信系统总体设计 | 第17-40页 |
2.1 中低压配电自动化的结构和功能 | 第17-18页 |
2.2 中低压配电自动化对通信的要求和特点 | 第18-20页 |
2.2.1 中低压配电自动化对通信的要求 | 第18-19页 |
2.2.2 中低压配电自动化通信的特点 | 第19-20页 |
2.3 中低压配电自动化通信方式的比较与选择 | 第20-34页 |
2.3.1 中低压配电自动化的几种通信方式 | 第20-22页 |
2.3.2 几种通信方式的对比分析 | 第22-33页 |
2.3.3 中低压配电自动化通信方式的确定 | 第33-34页 |
2.4 中低压配电自动化通信网拓扑结构的选择 | 第34-40页 |
2.4.1 中低压配电线路的主要接线方式 | 第34-35页 |
2.4.2 通信网络拓扑结构类型 | 第35-37页 |
2.4.3 中低压配电自动化通信网拓扑结构选型 | 第37-40页 |
第三章 以太网无源光网络(EPON)技术 | 第40-51页 |
3.1 EPON的基本组成 | 第40-41页 |
3.2 EPON的传输原理 | 第41-42页 |
3.3 EPON的协议栈结构 | 第42-46页 |
3.3.1 EPON的物理层 | 第43-44页 |
3.3.2 EPON的数据链路层 | 第44-46页 |
3.4 EPON的关键技术 | 第46-51页 |
第四章 基于EPON的中低压配电自动化通信系统设计 | 第51-62页 |
4.1 中低压配电自动化通信系统设计的目标和原则 | 第51-52页 |
4.1.1 中低压配电自动化通信系统设计的目标 | 第51页 |
4.1.2 中低压配电自动化通信系统设计的原则 | 第51-52页 |
4.2 光分配网分光方式的设计选型 | 第52-54页 |
4.3 光通道损耗估算 | 第54-56页 |
4.4 光分配网络的保护冗余设计 | 第56-59页 |
4.5 光分配网络的扩容设计 | 第59-60页 |
4.6 光缆芯数的配置 | 第60-62页 |
第五章 丹阳地区中压配电线路自动化通信网设计实例 | 第62-89页 |
5.1 丹阳地区中压配电网现状 | 第62-64页 |
5.2 丹阳地区中压配电线路馈线自动化业务建设 | 第64-65页 |
5.3 丹阳地区通信传输网现状 | 第65-66页 |
5.4 丹阳地区中压配电线路自动化通信网建设 | 第66-87页 |
5.4.1 硬件设备的选型和配置 | 第66-69页 |
5.4.2 光分配网组网 | 第69-79页 |
5.4.3 光缆配置及设备运行条件设置 | 第79-81页 |
5.4.4 主要设备材料清册 | 第81-82页 |
5.4.5 主要设备调测 | 第82-87页 |
5.5 丹阳地区中压配电线路自动化通信网建设预期效果 | 第87-89页 |
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| 第89-91页 |
6.1 总结 | 第89-90页 |
6.2 展望 | 第90-9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91-9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