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3-5页 |
ABSTRACT | 第5-7页 |
1 绪论 | 第14-22页 |
1.1 选题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| 第14-15页 |
1.2 相关概念的界定与说明 | 第15-18页 |
1.2.1 关于外商直接投资的含义 | 第15-16页 |
1.2.2 关于FDI技术溢出概念的说明 | 第16-17页 |
1.2.3 关于FDI来源地划分的说明 | 第17-18页 |
1.3 研究目标、思路和方法 | 第18-19页 |
1.4 结构框架和内容安排 | 第19-22页 |
2 文献评述 | 第22-39页 |
2.1 引言 | 第22页 |
2.2 技术溢出效应理论演进 | 第22-29页 |
2.2.1 示范效应 | 第22-24页 |
2.2.2 竞争效应 | 第24-25页 |
2.2.3 培训效应 | 第25-27页 |
2.2.4 关联效应 | 第27-29页 |
2.3 国内外实证研究成果 | 第29-37页 |
2.3.1 外部性研究 | 第29-33页 |
2.3.2 条件性研究 | 第33-36页 |
2.3.3 来源地研究 | 第36-37页 |
2.4 本章小结 | 第37-39页 |
3 不同来源地FDI对中国工业绩效的影响:理论框架 | 第39-52页 |
3.1 引言 | 第39页 |
3.2 基本分析 | 第39-45页 |
3.2.1 理论模型 | 第39-41页 |
3.2.2 投资动机对工业绩效的影响 | 第41-45页 |
3.3 引入约束条件后的分析 | 第45-51页 |
3.3.1 模型的扩展 | 第46-48页 |
3.3.2 进一步的解释 | 第48-51页 |
3.4 本章小结 | 第51-52页 |
4 不同来源地FDI的典型事实与中国工业的引资特征 | 第52-71页 |
4.1 引言 | 第52页 |
4.2 主要工业化国家FDI的典型事实 | 第52-55页 |
4.2.1 主要工业化国家FDI在中国的行业分布 | 第52-53页 |
4.2.2 主要工业化国家FDI在中国的地区分布 | 第53页 |
4.2.3 主要工业化国家FDI在中国的投资方式 | 第53-54页 |
4.2.4 主要工业化国家FDI与中国工业绩效之间的关系描述 | 第54-55页 |
4.3 港澳台FDI的典型事实 | 第55-60页 |
4.3.1 港澳台FDI在中国的行业分布 | 第56-57页 |
4.3.2 港澳台FDI在中国的地区分布 | 第57页 |
4.3.3 港澳台FDI在中国的投资方式 | 第57-59页 |
4.3.4 港澳台FDI与中国工业绩效之间的关系描述 | 第59-60页 |
4.4 中国工业的引资特征 | 第60-69页 |
4.4.1 引资政策的演进 | 第60-65页 |
4.4.2 产业/行业分布 | 第65页 |
4.4.3 地区分布与投资方式 | 第65-68页 |
4.4.4 中国工业吸收FDI的分析 | 第68-69页 |
4.5 本章小结 | 第69-71页 |
5 不同来源地FDI影响中国工业绩效的经验分析 | 第71-95页 |
5.1 引言 | 第71页 |
5.2 模型设定与变量说明 | 第71-76页 |
5.2.1 模型设定 | 第71-72页 |
5.2.2 变量说明 | 第72-76页 |
5.3 数据来源与变量度量 | 第76-80页 |
5.3.1 数据来源 | 第76页 |
5.3.2 变量度量 | 第76-80页 |
5.4 计量检验结果及分析 | 第80-91页 |
5.4.1 单位根和协整检验 | 第80-81页 |
5.4.2 基本估计结果及分析 | 第81-86页 |
5.4.3 稳健性检验结果 | 第86-88页 |
5.4.4 内生性检验结果 | 第88-91页 |
5.5 门槛临界值的估计 | 第91-93页 |
5.6 本章小结 | 第93-95页 |
6 放松吸收能力同质性假定后的效应检验 | 第95-117页 |
6.1 引言 | 第95页 |
6.2 模型设定、变量说明与数据来源 | 第95-98页 |
6.2.1 模型设定 | 第95-96页 |
6.2.2 变量说明 | 第96-98页 |
6.2.3 数据来源 | 第98页 |
6.3 计量检验结果及分析 | 第98-110页 |
6.3.1 单位根和协整检验 | 第98-100页 |
6.3.2 基本估计结果及分析 | 第100-106页 |
6.3.3 参数平稳性检验结果 | 第106-108页 |
6.3.4 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结果 | 第108-110页 |
6.4 门槛临界值的估计 | 第110-115页 |
6.4.1 吸收能力门槛临界值的估计 | 第110-113页 |
6.4.2 虚拟变量门槛临界值的估计 | 第113-115页 |
6.5 本章小结 | 第115-117页 |
7 结论与展望 | 第117-124页 |
7.1 主要结论 | 第117-119页 |
7.2 政策含义 | 第119-121页 |
7.3 主要创新点 | 第121-122页 |
7.4 不足之处与研究展望 | 第122-124页 |
致谢 | 第124-12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25-133页 |
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| 第133-13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