学位论文数据集 | 第3-4页 |
摘要 | 第4-6页 |
Abstract | 第6-8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5-27页 |
1.1 ω转氨酶的介绍 | 第15-20页 |
1.1.1 ω转氨酶的筛选发现 | 第15-16页 |
1.1.2 ω-TA的酶催化机制 | 第16页 |
1.1.3 ω-TA在合成手性胺方面的研究 | 第16-20页 |
1.2 类弹性蛋白 | 第20-22页 |
1.2.1 类弹性蛋白的简介 | 第20-21页 |
1.2.2 ELP在蛋白纯化中的应用 | 第21-22页 |
1.3 内含肽(intein) | 第22-25页 |
1.3.1 内含肽的简介 | 第22-23页 |
1.3.2 内含肽介导的剪接机制 | 第23-24页 |
1.3.3 内含肽在蛋白质纯化中的应用 | 第24-25页 |
1.4 课题研究意义和内容 | 第25-27页 |
第二章 RTA,RTA-10ELP,Intein介导的I~N-RTA-DAAO-I~C三大载体的构建 | 第27-45页 |
2.1 引言 | 第27页 |
2.2 实验材料与试剂 | 第27-30页 |
2.2.1 实验菌种和载体 | 第27页 |
2.2.2 设计的引物序列 | 第27-28页 |
2.2.3 试剂 | 第28-29页 |
2.2.4 主要仪器 | 第29-30页 |
2.3 pET28a-RTA载体的构建 | 第30-34页 |
2.3.1 RTA基因片段的设计合成 | 第30页 |
2.3.2 质粒的提取 | 第30页 |
2.3.3 质粒与片段酶切回收 | 第30-32页 |
2.3.4 pET28a载体与RTA片段连接 | 第32页 |
2.3.5 DH5α/BL21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| 第32-33页 |
2.3.6 转化 | 第33页 |
2.3.7 筛选阳性重组子 | 第33-34页 |
2.4 RTA-pET28a-10ELP载体的构建 | 第34-36页 |
2.4.1 pET28a-RTA和pUC57-10ELP质粒提取 | 第34页 |
2.4.2 质粒酶切与片段回收 | 第34-35页 |
2.4.3 pET28a-RTA与10ELP连接 | 第35页 |
2.4.4 转化 | 第35页 |
2.4.5 筛选阳性重组子 | 第35-36页 |
2.5 I~N-RTA-DAAO-I~C载体构建 | 第36-39页 |
2.5.1 融合表达框I~N-RTA-DAAO-I~C的构建 | 第36-38页 |
2.5.2 转化 | 第38-39页 |
2.5.3 筛选阳性重组子 | 第39页 |
2.6 结果与分析 | 第39-43页 |
2.6.1 酶切pBM19-RTA结果 | 第39-40页 |
2.6.2 pET28a-RTA载体构建结果 | 第40页 |
2.6.3 载体构建结果 | 第40-41页 |
2.6.4 I~N-RTA-DAAO-I~C | 第41-43页 |
2.7 本章小结 | 第43-45页 |
第三章 pET28a-RTA-1 OELP及Intein-RTA-DAAO表达纯化 | 第45-57页 |
3.1 试剂和仪器 | 第45-47页 |
3.1.1 菌种和载体 | 第45页 |
3.1.2 试剂配制 | 第45-46页 |
3.1.3 主要试剂 | 第46-47页 |
3.1.4 实验仪器 | 第47页 |
3.2 RTA的表达与纯化 | 第47-49页 |
3.2.1 RTA的表达 | 第47页 |
3.2.2 SDS-PAGE电泳 | 第47-48页 |
3.2.3 RTA的纯化 | 第48-49页 |
3.3 RTA-10ELP融合蛋白的表达与纯化 | 第49-50页 |
3.3.1 RTA-10ELP融合蛋白的表达 | 第49页 |
3.3.2 RTA-10ELP融合蛋白的纯化 | 第49-50页 |
3.4 Intein-RTA-DAAO表达纯化 | 第50-51页 |
3.4.1 Intein-RTA-DAAO的表达 | 第50页 |
3.4.2 Intein-RTA-DAAO的纯化 | 第50-51页 |
3.5 结果与分析 | 第51-55页 |
3.5.1 RTA的表达结果 | 第51页 |
3.5.2 RTA的纯化结果 | 第51-52页 |
3.5.3 RTA-10ELP融合蛋白的表达结果 | 第52-53页 |
3.5.4 RTA-10ELP融合蛋白的纯化结果 | 第53页 |
3.5.5 Intein-RTA-DAAO融合蛋白的表达结果 | 第53-54页 |
3.5.6 Intein-RTA-DAAO融合蛋白的纯化结果 | 第54-55页 |
3.6 本章总结 | 第55-57页 |
第四章 R型ω转氨酶的活性表征 | 第57-69页 |
4.1 材料与方法 | 第57-58页 |
4.1.1 菌种 | 第57-58页 |
4.1.2 试剂 | 第58页 |
4.1.3 主要仪器 | 第58页 |
4.2 R型ω转氨酶活性测定 | 第58-61页 |
4.2.1 标准曲线的测定 | 第58-59页 |
4.2.2 单酶RTA与RTA-10ELP的活性测定 | 第59-60页 |
4.2.3 双酶体系测定转化率 | 第60-61页 |
4.3 实验结果 | 第61-63页 |
4.3.1 标准曲线的绘制 | 第61-62页 |
4.3.2 R型ω转氨酶的酶活测定结果 | 第62页 |
4.3.3 双酶体系测定转化率的结果 | 第62-63页 |
4.4 表征及结果 | 第63-66页 |
4.4.1 圆二色谱(CD) | 第63-64页 |
4.4.2 丙酮酸变色实验 | 第64-65页 |
4.4.3 双酶催化R-苯乙胺液滴模型探究 | 第65-66页 |
4.5 本章小结 | 第66-69页 |
第五章 内含肽介导的多酶体系在催化R苯乙胺的应用 | 第69-73页 |
5.1 材料与方法 | 第69-70页 |
5.1.1 菌种及蛋白 | 第69页 |
5.1.2 试剂 | 第69-70页 |
5.2 RTA-DAAO和CAT-DAAO连续催化体系 | 第70页 |
5.3 结果与分析 | 第70-73页 |
第六章 结论 | 第73-7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5-81页 |
致谢 | 第81-83页 |
研究成果及发表的论文 | 第83-85页 |
导师及作者简介 | 第85-86页 |
附件 | 第86-8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