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--化学论文--物理化学(理论化学)、化学物理学论文

氮掺杂多孔碳的可控制备及其CO2吸附应用

摘要第5-6页
Abstract第6-7页
第一章 前言第11-31页
    1.0 引论第11-12页
    1.1 多孔碳材料的制备第12-16页
        1.1.1 非模板法制备多孔碳第12-14页
        1.1.2 模板法制备多孔碳第14-16页
    1.2 氮掺杂多孔碳第16-23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表面氮掺杂第17-19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结构氮掺杂第19-23页
    1.3 氮掺杂多孔碳应用第23-30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 CO_2捕获材料第23-24页
        1.3.2 超级电容器第24-27页
        1.3.3 燃料电池第27-30页
        1.3.4 其他应用第30页
    1.4 论文的选题思路及研究内容第30-31页
        1.4.1 选题思路第30页
        1.4.2 研究内容第30-31页
第二章 实验和表征方法第31-34页
    2.1 实验试剂与仪器第31-32页
        2.1.1 实验试剂第31-32页
    2.2 样品制备第32页
    2.3 样品结构和元素表征第32页
        2.3.1 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(FE-SEM)第32页
        2.3.2 透射电子显微镜(TEM)第32页
        2.3.3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(FT-IR)第32页
        2.3.4 热重分析(TGA)第32页
        2.3.5 粉末X射线衍射(XRD)第32页
        2.3.6 拉曼光谱(Raman)第32页
        2.3.7 X射线光电子能谱(XPS)第32页
        2.3.8 元素分析(EA)第32页
        2.3.9 电感耦合等离子发射光谱(ICP)第32页
        2.3.10 N_2吸附-脱附第32页
    2.4 样品的ORR催化活性评价第32-33页
    2.5 样品的CO_2捕获性能评价第33-34页
        2.5.1 气体吸附在0和25 ℃的吸附能力测试第33页
        2.5.2 样品CO_2/N_2吸附选择性(S_(CO2/N2))的计算第33页
        2.5.3 样品CO_2的等量吸附热(Q_(st))计算第33-34页
第三章 铁纳米晶簇模板/活化制备氮掺杂多孔碳材料及其CO_2吸附应用第34-54页
    3.1 引言第34页
    3.2 样品的制备第34-35页
    3.3 样品结构和元素表征方法第35页
    3.4 样品的ORR催化活性评价方法第35页
    3.5 样品CO_2捕获性能评价方法第35页
    3.6 结果与讨论第35-52页
        3.6.1 条件优选过程第35-36页
        3.6.2 金属(Fe)-有机配位结构论证及热解过程分析第36-38页
        3.6.3 形貌和结构分析第38-39页
        3.6.4 铁纳米晶族模板/活化理论提出和论证第39-45页
        3.6.5 比表面积和孔结构数据补充第45-48页
        3.6.6 元素分析第48-49页
        3.6.7 ORR催化性能评价第49-50页
        3.6.8 CO_2捕获性能评价第50-52页
    3.7 本章小结第52-54页
第四章 基于Fe-P4VP结构活化法进一步开孔论证第54-63页
    4.1 引言第54页
    4.2 样品的制备第54-55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退火处理第54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物理活化第54-55页
        4.2.3 化学活化第55页
    4.3 样品的比表面积和孔结构表征第55页
    4.4 样品的CO_2捕获能力评价第55页
    4.5 结果与讨论第55-61页
        4.5.1 退火处理第55-56页
        4.5.2 物理活化第56-58页
        4.5.3 化学活化第58-59页
        4.5.4 CO_2吸附第59-61页
    4.6 本章小结第61-63页
第五章 全文总结第63-64页
参考文献第64-75页
附录一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第75-78页
致谢第78页

论文共78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多机器人编队问题研究
下一篇:超声波辅助镍基金属镀层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