薄膜热电偶动态特性标定中的传热分析
致谢 | 第5-6页 |
摘要 | 第6-7页 |
abstract | 第7-8页 |
1 绪论 | 第13-20页 |
1.1 研究背景和意义 | 第13-14页 |
1.2 薄膜热电偶发展历史简介 | 第14-15页 |
1.3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5-17页 |
1.3.1 微纳米传热学发展 | 第15-16页 |
1.3.2 薄膜热电偶动态特性标定方法研究现状 | 第16页 |
1.3.3 动态特性标定传热分析研究现状 | 第16-17页 |
1.4 本论文研究内容 | 第17-18页 |
1.4.1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| 第17-18页 |
1.4.2 论文组织及结构 | 第18页 |
1.5 论文创新点 | 第18-19页 |
1.6 本章小结 | 第19-20页 |
2 热电偶动态特性标定的理论基础 | 第20-26页 |
2.1 动态特性标定原理 | 第20-22页 |
2.1.1 普通传感器动态特性标定 | 第20-21页 |
2.1.2 薄膜热电偶动态特性标定 | 第21-22页 |
2.2 动态特性评定方法 | 第22-25页 |
2.2.1 单位阶跃信号激励 | 第23-24页 |
2.2.2 单位脉冲信号激励 | 第24-25页 |
2.3 本章小结 | 第25-26页 |
3 传热分析的理论基础 | 第26-31页 |
3.1 基本传热方式 | 第26-28页 |
3.1.1 热传导 | 第26页 |
3.1.2 对流换热 | 第26-27页 |
3.1.3 辐射换热 | 第27-28页 |
3.2 有限元分析方法介绍 | 第28-30页 |
3.2.1 有限元方法概述 | 第28页 |
3.2.2 FLUENT热分析 | 第28-29页 |
3.2.3 ANSYS热分析 | 第29-30页 |
3.3 本章小结 | 第30-31页 |
4 油浴动态标定过程中的传热分析 | 第31-46页 |
4.1 传热理论分析 | 第31-38页 |
4.1.1 传热模型建立 | 第31-37页 |
4.1.2 仿真结果与分析 | 第37-38页 |
4.2 动态标定实验验证 | 第38-45页 |
4.2.1 动态标定平台设计 | 第38-42页 |
4.2.2 动态标定实验 | 第42-45页 |
4.3 本章小结 | 第45-46页 |
5 激光动态标定过程中的传热分析 | 第46-59页 |
5.1 传热理论分析 | 第46-54页 |
5.1.1 传热模型建立 | 第47-50页 |
5.1.2 仿真结果与分析 | 第50-54页 |
5.2 动态标定实验验证 | 第54-58页 |
5.2.1 动态标定平台设计 | 第54-55页 |
5.2.2 动态特性标定实验 | 第55-58页 |
5.3 本章小结 | 第58-59页 |
6 结论与展望 | 第59-61页 |
6.1 结论 | 第59页 |
6.2 展望 | 第59-6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1-64页 |
附录A 放大电路图片 | 第64-67页 |
作者简介 | 第6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