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--化学论文--物理化学(理论化学)、化学物理学论文

环己烷氧化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催化性能研究

摘要第4-5页
abstract第5-6页
第1章 绪论第10-20页
    1.1 引言第10页
    1.2 环己烷传统氧化生产工艺概述第10-12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环己烷传统无催化氧化法第10-11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环己烷传统催化氧化法第11-12页
    1.3 国内外环己烷氧化工艺新进展第12-16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 环己烷氧化中氧化剂的研究第12-13页
        1.3.2 环己烷氧化中催化剂的研究第13-15页
        1.3.3 其他环己烷催化氧化体系第15-16页
    1.4 海泡石材料概述第16页
    1.5 金属有机骨架材料ZIFs材料的研究进展第16-18页
        1.5.1 ZIFs材料概述第16-17页
        1.5.2 ZIFs材料的合成方法第17-18页
    1.6 ZIFs复合材料的研究进展第18页
    1.7 本课题的目的、意义及研究内容第18-20页
        1.7.1 本课题的目的及意义第18-19页
        1.7.2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第19-20页
第2章 实验部分第20-30页
    2.1 实验试剂及仪器第20-21页
        2.1.1 实验试剂第20-21页
        2.1.2 实验仪器第21页
    2.2 催化剂的制备第21-23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海泡石的预处理第21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金属有机骨架材料ZIFs材料的制备第21-22页
        2.2.3 复合型ZIF-67 材料的制备第22-23页
    2.3 催化剂的表征手段第23-24页
        2.3.1 X-射线衍射(XRD)第23页
        2.3.2 N2物理吸附脱附第23页
        2.3.3 同步热分析第23-24页
        2.3.4 扫描电子显微镜(SEM)第24页
        2.3.5 傅里叶红外(FT-IR)第24页
        2.3.6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ICP-AES第24页
    2.4 产物分析计算及催化剂性能评价第24-30页
        2.4.1 反应装置第24页
        2.4.2 反应操作第24-25页
        2.4.3 产物分析计算第25-28页
        2.4.4 催化剂性能评价第28-30页
第3章 海泡石的表征及催化性能研究第30-34页
    3.1 海泡石的预处理第30页
    3.2 海泡石的表征第30-31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XRD表征第30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N2物理吸附脱附表征第30-31页
        3.2.3 SEM表征第31页
    3.3 催化性能研究第31-33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反应温度的优化第31-32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反应压力的优化第32-33页
        3.3.3 反应时间的优化第33页
    3.4 本章小结第33-34页
第4章 ZIFs材料的合成及催化性能研究第34-45页
    4.1 ZIFs材料的制备第34页
    4.2 ZIFs材料的表征第34-41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不同ZIFs材料的表征对比第34-36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两种方法制备ZIF-67 的表征对比第36-38页
        4.2.3 溶剂热法合成ZIF-67 的表征第38-40页
        4.2.4 ZIF-67 循环实验的表征第40-41页
    4.3 催化性能研究第41-43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 不同ZIFs材料的催化性能评价第41页
        4.3.2 两种方法制备的ZIF-67 的催化性能评价第41-42页
        4.3.3 ZIF-67 循环性能评价第42-43页
    4.4 环己烷氧化反应机理第43页
    4.5 本章小结第43-45页
第5章 复合型ZIF-67 材料的合成及催化性能研究第45-55页
    5.1 复合型ZIF-67 材料的制备第45页
    5.2 复合型ZIF-67 材料的表征第45-50页
        5.2.1 不同方法合成的复合型ZIF-67 材料的表征对比第45-46页
        5.2.2 不同CNTs添加量的复合材料ZIF-67@O-CNTs的表征对比第46页
        5.2.3 ZIF-67@O-CNTs-2 的表征第46-49页
        5.2.4 ZIF-67@O-CNTs-2 循环实验的表征第49-50页
    5.3 催化性能研究第50-53页
        5.3.1 复合催化剂结构组分间催化性能对比第50-51页
        5.3.2 催化剂用量的优化第51页
        5.3.3 反应温度的优化第51-52页
        5.3.4 反应压力的优化第52页
        5.3.5 反应时间的优化第52-53页
        5.3.6 ZIF-67@O-CNTs-2 循环性能评价第53页
    5.4 本章小结第53-55页
第6章 结论与展望第55-57页
    6.1 结论第55-56页
    6.2 创新点第56页
    6.3 展望第56-57页
参考文献第57-62页
致谢第62-63页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第63页

论文共63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玉米磷酸丙酮酸二激酶(PPDK)基因C4PPDKZm1启动子区的单倍型分析
下一篇:稻茬迟播小麦春后施氮效应及其高效施氮模式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