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8-14页 |
1.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| 第8-10页 |
1.1.1 研究背景 | 第8-9页 |
1.1.2 研究意义 | 第9-10页 |
1.2 研究问题和研究方法 | 第10-11页 |
1.2.1 研究问题 | 第10页 |
1.2.2 研究方法 | 第10-11页 |
1.3 主要内容和逻辑框架 | 第11-14页 |
1.3.1 主要内容 | 第11-13页 |
1.3.2 逻辑框架 | 第13-14页 |
第二章 相关理论综述 | 第14-22页 |
2.1 闭环供应链管理概述 | 第14-17页 |
2.1.1 国外闭环供应链管理 | 第15-16页 |
2.1.2 国内闭环供应链管理 | 第16-17页 |
2.2 委托代理理论 | 第17-19页 |
2.2.1 委托代理理论概述 | 第17-18页 |
2.2.2 基于委托代理理论的闭环供应链研究 | 第18-19页 |
2.3 闭环供应链激励机制研究现状 | 第19-21页 |
2.3.1 制造商回收闭环供应链激励机制 | 第20页 |
2.3.2 零售商回收闭环供应链激励机制 | 第20-21页 |
2.3.3 第三方回收闭环供应链激励机制 | 第21页 |
2.4 本章小结 | 第21-22页 |
第三章 考虑初始投入的闭环供应链回收渠道决策 | 第22-39页 |
3.1 回收量与回收价非线性正相关情形下闭环回收模型 | 第22-32页 |
3.1.1 模型参数说明和基本假设 | 第22-23页 |
3.1.2 初始系数相同时的闭环供应链模型 | 第23-31页 |
3.1.3 初始系数不同时的闭环供应链模型 | 第31-32页 |
3.2 非线性正相关情形下闭环回收模型结果讨论 | 第32-33页 |
3.2.1 回收量与回收方利润关系分析 | 第32页 |
3.2.2 非线性情况下不同回收渠道的比较 | 第32-33页 |
3.2.3 初始投入系数对回收渠道选择的影响分析 | 第33页 |
3.3 算例分析 | 第33-38页 |
3.3.1 初始系数相同下的利润参数敏感性分析 | 第33-34页 |
3.3.2 初始系数不同下的利润参数敏感性分析 | 第34-38页 |
3.4 本章小结 | 第38-39页 |
第四章 基于委托代理理论的零售商回收闭环供应链激励机制 | 第39-53页 |
4.1 零售商回收闭环供应链二阶动态回收模型 | 第39页 |
4.2 模型描述和参数设定 | 第39-41页 |
4.2.1 问题描述 | 第39-41页 |
4.3 模型构建与均衡求解 | 第41-44页 |
4.3.1 参数设定 | 第42-44页 |
4.4 激励强度优化与灵敏度分析 | 第44-49页 |
4.4.1 闭环供应链激励强度优化 | 第44-46页 |
4.4.2 激励强度灵敏度分析 | 第46-49页 |
4.5 算例分析 | 第49-53页 |
第五章 基于委托代理理论的第三方回收闭环供应链激励机制 | 第53-66页 |
5.1 基于Stackelberg博弈的第三方回收闭环供应链模型 | 第53-55页 |
5.1.1 第三方回收闭环供应链模型 | 第53页 |
5.1.2 符号说明和模型假设 | 第53-55页 |
5.2 考虑消费者剩余的第三方回收闭环供应链模型 | 第55-59页 |
5.3 基于委托代理理论的第三方回收激励机制分析 | 第59-62页 |
5.4 算例分析 | 第62-65页 |
5.5 小结 | 第65-66页 |
第六章 桑德企业再制造闭环供应链协调和激励机制案例分析 | 第66-74页 |
6.1 桑德简介 | 第66页 |
6.2 桑德闭环供应链运作模式分析 | 第66-70页 |
6.2.1 桑德闭环结构模型 | 第66-67页 |
6.2.2 桑德闭环回收模式 | 第67-68页 |
6.2.3 桑德闭环处理模式 | 第68-70页 |
6.3 桑德回收成功原因分析 | 第70-72页 |
6.3.1 灵活的协调机制 | 第70-71页 |
6.3.2 全面的激励机制 | 第71-72页 |
6.4 桑德案例的借鉴意义 | 第72-73页 |
6.4.1 BOT模式,委托代理运营 | 第72页 |
6.4.2“互联网+”模式,迎合时代发展 | 第72-73页 |
6.5 本章小结 | 第73-74页 |
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| 第74-76页 |
7.1 研究结论 | 第74-75页 |
7.2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| 第75-7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6-79页 |
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撰写的论文 | 第79-80页 |
致谢 | 第8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