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3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0-25页 |
1.1 引言 | 第10页 |
1.2 MBR简介 | 第10-12页 |
1.2.1 MBR的基本构成 | 第11-12页 |
1.2.2 MBR研究现状 | 第12页 |
1.3 MBR中膜污染简介 | 第12-14页 |
1.3.1 膜污染的定义与机理 | 第12-13页 |
1.3.2 膜污染的分类 | 第13-14页 |
1.3.3 膜污染的影响因素 | 第14页 |
1.4 MBR中膜污染控制 | 第14-21页 |
1.4.1 膜材料的改性 | 第14-16页 |
1.4.2 膜组件的优化 | 第16页 |
1.4.3 进水预处理 | 第16-17页 |
1.4.4 料液特性的控制 | 第17-19页 |
1.4.5 操作条件的控制 | 第19-21页 |
1.5 MBR中膜的清洗 | 第21-23页 |
1.5.1 物理清洗 | 第21-22页 |
1.5.2 化学清洗 | 第22页 |
1.5.3 电清洗 | 第22-23页 |
1.6 本文研究的目的和主要研究内容 | 第23-25页 |
1.6.1 课题的提出 | 第23页 |
1.6.2 研究目的与意义 | 第23-24页 |
1.6.3 研究内容 | 第24-25页 |
第二章 MBR中Zeta电位对膜污染影响的机理研究 | 第25-43页 |
2.1 前言 | 第25-26页 |
2.2 XDLVO理论 | 第26-30页 |
2.2.1 光滑膜表面XDLVO理论 | 第26-28页 |
2.2.2 粗糙膜表面XDLVO理论 | 第28-30页 |
2.3 实验材料与方法 | 第30-34页 |
2.3.1 实验装置与运行条件 | 第30-32页 |
2.3.2 实验模拟污水 | 第32-33页 |
2.3.3 表面接触角的测定 | 第33页 |
2.3.4 Zeta电位的测定 | 第33页 |
2.3.5 膜面粗糙度分析 | 第33页 |
2.3.6 污泥的粒径分布 | 第33-34页 |
2.4 结果与讨论 | 第34-42页 |
2.4.1 膜和污泥颗粒的表面性质 | 第34-35页 |
2.4.2 膜与SMP的表面相互作用 | 第35-37页 |
2.4.3 污染物颗粒与光滑膜表面相互作用 | 第37-39页 |
2.4.4 污染物颗粒与粗糙膜表面相互作用 | 第39-41页 |
2.4.5 zeta电位对膜污染控制的启示 | 第41-42页 |
2.5 小结 | 第42-43页 |
第三章 膜面AB作用能对膜污染影响的机理研究 | 第43-54页 |
3.1 前言 | 第43页 |
3.2 XDLVO理论 | 第43-44页 |
3.3 实验材料与方法 | 第44页 |
3.3.1 实验装置与运行条件 | 第44页 |
3.3.2 表面接触角和zeta电位的测定 | 第44页 |
3.4 结果与讨论 | 第44-53页 |
3.4.1 γ~(AB)参数对SMP与膜相互作用的影响 | 第44-47页 |
3.4.2 γ~(AB)参数对污泥颗粒与光滑膜相互作用的影响 | 第47-51页 |
3.4.3 γ~(AB)参数对污泥颗粒与粗糙膜相互作用的影响 | 第51-53页 |
3.5 小结 | 第53-54页 |
第四章 MBR中投加粉末活性炭和改性磁粉对膜污染控制的影响 | 第54-64页 |
4.1 前言 | 第54-55页 |
4.2 XDLVO理论 | 第55页 |
4.3 实验材料与方法 | 第55-57页 |
4.3.1 实验装置与运行条件 | 第55页 |
4.3.2 表面接触角的测定 | 第55页 |
4.3.3 Zeta电位的测定 | 第55-56页 |
4.3.4 SMP的提取 | 第56页 |
4.3.5 溶解有机碳DOC的测定 | 第56页 |
4.3.6 污泥比阻的测定 | 第56-57页 |
4.3.7 污泥层的扫描电镜(SEM)分析 | 第57页 |
4.4 结果与讨论 | 第57-63页 |
4.4.1 添加剂对过滤阻力的影响 | 第57-59页 |
4.4.2 添加剂对污泥液中DOC去除效果的影响 | 第59-60页 |
4.4.3 添加剂对污泥粘附性的影响 | 第60-63页 |
4.5 小结 | 第63-64页 |
第五章 全文总结 | 第64-6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6-76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| 第76-77页 |
致谢 | 第77-7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