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6-8页 |
Abstract | 第8-9页 |
英文缩略表 | 第16-17页 |
第一章 引言 | 第17-31页 |
1.0 布鲁菌研究进展 | 第17页 |
1.1 病原学特点 | 第17-25页 |
1.1.1 细菌和菌株分类 | 第17-18页 |
1.1.2 布鲁菌生化特性 | 第18页 |
1.1.3 布鲁菌的菌体构成和抗原特征 | 第18-20页 |
1.1.4 致病机制 | 第20-22页 |
1.1.5 毒力因子 | 第22-25页 |
1.2 宿主免疫 | 第25-27页 |
1.2.1 固有免疫 | 第25-26页 |
1.2.2 适应性免疫 | 第26-27页 |
1.3 流行病学 | 第27-28页 |
1.3.1 传染源 | 第27页 |
1.3.2 传播途径 | 第27页 |
1.3.3 易感宿主 | 第27-28页 |
1.3.4 流行现状 | 第28页 |
1.4 疫苗研制 | 第28-30页 |
1.4.1 弱毒疫苗 | 第29页 |
1.4.2 亚单位疫苗 | 第29-30页 |
1.5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| 第30-31页 |
第二章 随机突变株生物学特性的鉴定 | 第31-42页 |
2.1 材料与方法 | 第31-36页 |
2.1.1 菌种、细胞、质粒、培养基和试剂 | 第31页 |
2.1.2 主要实验仪器 | 第31页 |
2.1.3 主要试剂的配制 | 第31-32页 |
2.1.4 引物设计 | 第32页 |
2.1.5 基因组的提取和酶切消化 | 第32-33页 |
2.1.6 Southern-blot探针的制备 | 第33页 |
2.1.7 Southern-blot验证转座子拷贝数 | 第33-34页 |
2.1.8 转座子插入基因的鉴定 | 第34页 |
2.1.9 自杀质粒的构建 | 第34-35页 |
2.1.10 定向基因缺失株的构建 | 第35-36页 |
2.1.11 定点向缺失株小鼠体内存活力的检测 | 第36页 |
2.2 实验结果 | 第36-40页 |
2.2.1 STM突变株中mini Tn-5 转座子拷贝数的检测 | 第36-37页 |
2.2.2 转座子插入位点的鉴定 | 第37页 |
2.2.3 自杀质粒的构建 | 第37-38页 |
2.2.4 定向缺失株的构建 | 第38-39页 |
2.2.5 定向缺失株小鼠体内存活能力的鉴定 | 第39-40页 |
2.3 讨论 | 第40-42页 |
第三章 布鲁菌BAB_RS22915缺失株的生物学特性鉴定 | 第42-55页 |
3.1 材料与方法 | 第42-47页 |
3.1.1 菌种、细胞、质粒、培养基和试剂 | 第42页 |
3.1.2 主要实验仪器 | 第42页 |
3.1.3 主要试剂的配制 | 第42-43页 |
3.1.4 引物设计 | 第43页 |
3.1.5 细菌总RNA的提取及荧光定量PCR鉴定 | 第43-44页 |
3.1.6 LPS的提取和表型鉴定 | 第44页 |
3.1.7 生长曲线的测定 | 第44页 |
3.1.8 耐受性实验 | 第44-45页 |
3.1.9 胞内存活实验 | 第45页 |
3.1.10 粘附、入侵能力的测定 | 第45-46页 |
3.1.11 间接免疫荧光检测 | 第46页 |
3.1.12 转录组文库的构建及RNA深度测序 | 第46-47页 |
3.1.13 数据统计和分析 | 第47页 |
3.2 实验结果 | 第47-52页 |
3.2.1 定向缺失株的基本表型 | 第47-48页 |
3.2.2 耐受能力的检测 | 第48页 |
3.2.3 胞内存活及粘附、入侵能力的检测 | 第48-49页 |
3.2.4 胞内移行能力的检测 | 第49-50页 |
3.2.5 转录组文库的构建及深度测序 | 第50-52页 |
3.3 讨论 | 第52-55页 |
第四章 布鲁菌BAB_RS27735缺失株的生物学特性鉴定 | 第55-63页 |
4.1 材料与方法 | 第55-57页 |
4.1.1 菌种、细胞、质粒、培养基和试剂 | 第55页 |
4.1.2 主要实验仪器 | 第55页 |
4.1.3 主要试剂的配制 | 第55-56页 |
4.1.4 引物设计 | 第56页 |
4.1.5 细菌总RNA的提取及荧光定量PCR鉴定 | 第56页 |
4.1.6 LPS的提取和表型鉴定 | 第56页 |
4.1.7 生长曲线的测定 | 第56-57页 |
4.1.8 耐受性实验 | 第57页 |
4.1.9 胞内存活实验 | 第57页 |
4.1.10 粘附、入侵能力的测定 | 第57页 |
4.1.11 间接免疫荧光检测 | 第57页 |
4.1.12 转录组文库的构建及RNA深度测序 | 第57页 |
4.1.13 数据统计和分析 | 第57页 |
4.2 实验结果 | 第57-61页 |
4.2.1 定向缺失株的基本表型 | 第57-58页 |
4.2.2 耐受能力的检测 | 第58-59页 |
4.2.3 胞内存活及粘附、入侵能力的检测 | 第59页 |
4.2.4 胞内移行能力的检测 | 第59-60页 |
4.2.5 转录组文库的构建及深度测序 | 第60-61页 |
4.3 讨论 | 第61-63页 |
第五章 定向缺失株免疫保护力的测定 | 第63-73页 |
5.1 材料与方法 | 第63-65页 |
5.1.1 菌株、试剂及实验动物 | 第63页 |
5.1.2 主要实验仪器 | 第63页 |
5.1.3 主要试剂的配制 | 第63-64页 |
5.1.4 萘啶酸抑菌浓度的筛选 | 第64页 |
5.1.5 体内存活能力的测定 | 第64页 |
5.1.6 攻毒保护能力的测定 | 第64-65页 |
5.1.7 外周血布鲁菌特异性抗体水平的测定 | 第65页 |
5.1.8 数据统计和分析 | 第65页 |
5.2 实验结果 | 第65-70页 |
5.2.1 萘啶酸抑菌浓度的筛选 | 第65-66页 |
5.2.2 体内存活实验 | 第66-67页 |
5.2.3 致病性检测 | 第67-69页 |
5.2.4 攻毒保护能力的检测 | 第69-70页 |
5.3 讨论 | 第70-73页 |
第六章 全文结论 | 第73-7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4-84页 |
附录 | 第84-86页 |
致谢 | 第86-87页 |
作者简历 | 第8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