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7页 |
ABSTRACT | 第7-8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1-30页 |
一、研究的源起 | 第11-12页 |
二、研究问题与研究框架 | 第12-14页 |
(一) 研究意义 | 第12-13页 |
(二) 研究问题 | 第13-14页 |
(三) 研究框架 | 第14页 |
三、理论回顾 | 第14-26页 |
(一) 相关污名理论研究综述 | 第15-21页 |
(二) 污名的道德解析 | 第21-23页 |
(三) 污名化的后果及应对 | 第23-25页 |
(四) 现有研究的不足与启示 | 第25-26页 |
四、研究方法与研究对象的说明 | 第26-30页 |
(一) 研究方法 | 第26页 |
(二) 调查点的基本概况及调查对象的选取 | 第26-30页 |
第二章 情境定义: 失独人群的污名意涵 | 第30-37页 |
一、独生: 对传统生育观念的颠覆 | 第30-32页 |
二、失独: 对传统价值观念的挑战 | 第32-34页 |
三、失独人群的污名化:基于道德观念的审视 | 第34-37页 |
第三章 失独人群的污名维度及其体验 | 第37-44页 |
一、失独人群的污名维度 | 第37-38页 |
二、失独人群的污名体验 | 第38-44页 |
(一) “没有价值的人” | 第38-39页 |
(二) “低人一等的人” | 第39-40页 |
(三) “被社会遗弃的人” | 第40-42页 |
(四) “携带霉运的人” | 第42-44页 |
第四章 自我污名想象: 失独人群的污名化逻辑 | 第44-53页 |
一、污名化的形成: 认同还是想象? | 第44-46页 |
二、失独人群的自我污名想象及生产 | 第46-50页 |
(一) “同情”也是“污名”:失独身份的自我认知与建构 | 第46-47页 |
(二) 污名主体的不确定性放大了被污名者的污名想象 | 第47-49页 |
(三) “同命人”互动下从个体污名到集体污名的扩张 | 第49-50页 |
三、失独人群的污名实质与特征 | 第50-53页 |
(一) 失独人群的污名实质 | 第50-51页 |
(二) 失独人群的污名特征 | 第51-53页 |
第五章 结论与反思 | 第53-55页 |
一、结论与讨论 | 第53-54页 |
二、研究存在的不足与展望 | 第54-5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5-58页 |
致谢 | 第58-5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