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8-10页 |
ABSTRACT | 第10-12页 |
缩略语表 | 第13-15页 |
第一章 文献综述 | 第15-41页 |
1 开花植物花粉管萌发与生长的研究 | 第15-26页 |
1.1 开花植物有性生殖 | 第15-16页 |
1.2 花粉管及其结构 | 第16-18页 |
1.3 开花植物传粉受精过程 | 第18-19页 |
1.4 参与调控花粉管在花粉管通道中生长的重要物质和信号概述 | 第19-26页 |
1.4.1 雌蕊分泌的化学引诱剂类蛋白 | 第19-20页 |
1.4.2 γ-氨基丁酸 | 第20页 |
1.4.3 钙离子 | 第20-21页 |
1.4.4 酶类物质 | 第21-22页 |
1.4.5 肌动蛋白 | 第22-23页 |
1.4.6 转录组学分析 | 第23-24页 |
1.4.7 近期报道的其他调控因素概述 | 第24-26页 |
2 开花植物雌配子体 | 第26-32页 |
2.1 胚囊的结构 | 第26页 |
2.2 胚囊的生长发育 | 第26-28页 |
2.3 参与胚囊发育过程的调控基因 | 第28-29页 |
2.4 参与胚囊中细胞核的正确分布的调控基因 | 第29-31页 |
2.5 胚囊引导花粉管的生长研究 | 第31-32页 |
3 环核苷酸门控离子通道蛋白(CNGC) | 第32-36页 |
3.1 植物中CNGC家族的结构 | 第32-34页 |
3.2 拟南芥CNGC的功能研究 | 第34-36页 |
3.2.1 CNGC参与抗病反应 | 第34页 |
3.2.2 CNGC参与极性生长 | 第34-35页 |
3.2.3 CNGC参与植物细胞增大生理过程 | 第35-36页 |
4 水稻叶片卷曲的研究 | 第36-38页 |
4.1 水稻卷叶的分类 | 第36-37页 |
4.2 卷叶调控基因 | 第37-38页 |
5 ZF-HD类转录因子 | 第38-40页 |
6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| 第40-41页 |
第二章 水稻小穗半不育突变体sss1-D的表型观察和基因图位克隆 | 第41-65页 |
1 材料与方法 | 第42-49页 |
1.1 供试材料 | 第42页 |
1.2 结实率统计 | 第42页 |
1.3 I_2-KI染色法观察花粉育性 | 第42-43页 |
1.4 卷叶指数(LRI)测定 | 第43页 |
1.5 花粉离体培养测定花粉萌发率 | 第43页 |
1.6 花粉管在柱头上生长观察 | 第43-44页 |
1.7 荧光染料染色与整体透明技术观察胚囊发育 | 第44页 |
1.8 DNA的提取及PCR分析 | 第44-45页 |
1.9 PCR扩增标记的开发 | 第45-46页 |
1.10 初定位和精细定位 | 第46页 |
1.11 目标区间基因预测及基因组序列测定 | 第46页 |
1.12 RNA的提取,Real-time PCR及3'RACE | 第46-47页 |
1.13 载体构建 | 第47页 |
1.14 农杆菌转化 | 第47-48页 |
1.15 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 | 第48-49页 |
2 结果与分析 | 第49-62页 |
2.1 突变体表型分析 | 第49-52页 |
2.2 花粉管生长观察 | 第52-54页 |
2.3 胚囊发育过程及成熟胚囊观察 | 第54-56页 |
2.4 受精后24小时胚囊观察 | 第56-57页 |
2.5 遗传分析 | 第57页 |
2.6 精细定位 | 第57-58页 |
2.7 表达检测 | 第58-59页 |
2.8 转基因互补分析 | 第59-62页 |
3 讨论 | 第62-65页 |
3.1 sss1-D的部分雌蕊中花粉管生长受阻和胚囊极核异常连锁 | 第62-63页 |
3.2 sss1-D的突变位点内存在两个紧密连锁的突变基因 | 第63页 |
3.3 ORF1是控制小穗结实率的目标基因 | 第63-65页 |
第三章 OSCNGC13的功能分析 | 第65-89页 |
1 材料与方法 | 第66-71页 |
1.1 氨基酸序列比对和进化树分析 | 第66-67页 |
1.2 启动子表达分析 | 第67页 |
1.3 原位杂交 | 第67页 |
1.4 亚细胞定位 | 第67-68页 |
1.5 酵母双杂交 | 第68页 |
1.6 荧光双分子互补(BiFC)实验 | 第68-69页 |
1.7 膜片钳实验 | 第69-70页 |
1.8 原子吸收光谱测定钙离子浓度 | 第70页 |
1.9 原子吸收能谱测定钙离子浓度 | 第70页 |
1.10 H33342染料染色 | 第70页 |
1.11 Alcian blue染色 | 第70-71页 |
1.12 TUNEL分析 | 第71页 |
2 结果与分析 | 第71-85页 |
2.1 氨基酸序列比对和进化树分析 | 第71-73页 |
2.2 时空表达分析 | 第73-75页 |
2.3 亚细胞定位 | 第75页 |
2.4 OsCNGC13蛋白能与钙调蛋白互作 | 第75-77页 |
2.5 OsCNGC13与水稻CNGCs无互作 | 第77页 |
2.6 膜片钳实验 | 第77-79页 |
2.7 组织内钙离子含量测定 | 第79-80页 |
2.8 开花前后钙离子在花柱内积累 | 第80-81页 |
2.9 野生型和突变体的花粉管通道结构和组分检测 | 第81-82页 |
2.10 野生型和突变体STT细胞死亡检测 | 第82-85页 |
3 讨论 | 第85-89页 |
3.1 OsCNGC13是一个典型的环核苷酸调控离子通道 | 第85页 |
3.2 STT中钙离子的浓度对于花粉管生长是十分重要的 | 第85-86页 |
3.3 OsCNGC13能影响ECM的组分 | 第86页 |
3.4 STT细胞的PCD过程有利于花粉管的生长 | 第86-89页 |
第四章 水稻卷叶基因OSZHD1的功能研究 | 第89-101页 |
1 材料与方法 | 第90-91页 |
1.1 供试材料 | 第90页 |
1.2 T-DNA插入位点分析 | 第90页 |
1.3 Real-time PCR | 第90-91页 |
1.4 氨基酸序列比对和进化树分析 | 第91页 |
1.5 OsZHD1的亚细胞定位 | 第91页 |
1.6 双元载体构建 | 第91页 |
1.7 细胞学观察 | 第91页 |
2 结果与分析 | 第91-99页 |
2.1 ACL-D突变体表型分析 | 第91-92页 |
2.2 OsZHD1被过表达导致突变体反卷叶 | 第92-94页 |
2.3 OsZHD1的特性分析 | 第94-95页 |
2.4 OsZHD1是一个组成型表达的核基因 | 第95-96页 |
2.5 野生型中过表达OsZHD1会使植株叶片反卷 | 第96页 |
2.6 突变体中泡状细胞的数量和排列发生异常 | 第96-99页 |
3 讨论 | 第99-101页 |
3.1 OsZHD1对于叶片形态建成十分重要 | 第99-100页 |
3.2 OsZHD1通过控制泡状细胞的数目和排列来调节叶片的卷曲 | 第100页 |
3.3 叶片卷曲和植株光合利用率 | 第100-101页 |
第五章 全文总结 | 第101-105页 |
1 全文总结 | 第101-103页 |
1.1 sss1-D是一个稳定的半不育突变体 | 第101-102页 |
1.2 ORF1是控制小穗育性的目标基因一 | 第102页 |
1.3 OsCNGC13是一个典型的环核苷酸调控的离子通道 | 第102页 |
1.4 OsCNGC13能影响ECM的组分和STT细胞的PCD过程 | 第102-103页 |
1.5 ACL-D是一个新的反卷叶突变体 | 第103页 |
1.6 ACL-D突变体中泡状细胞的数量和排列异常 | 第103页 |
2 本研究创新之处 | 第103-10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05-119页 |
附录 | 第119-127页 |
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| 第127-129页 |
致谢 | 第12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