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天文学、地球科学论文--矿床学论文--矿床分类论文--燃料矿床论文--石油、天然气论文

川中地区震旦系灯影组储层研究

摘要第4-6页
Abstract第6-8页
第1章 绪论第12-25页
    1.1 论文的选题依据和研究意义第12-14页
    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4-19页
    1.3 主要研究内容第19-20页
    1.4 研究思路及技术方法第20-22页
        1.4.1 研究思路第20页
        1.4.2 技术方法第20-22页
    1.5 论文完成的工作量第22页
    1.6 论文的主要认识与创新第22-25页
        1.6.1 论文主要认识第22-24页
        1.6.2 论文创新点第24-25页
第2章 地质概况第25-44页
    2.1 地理位置第25-26页
    2.2 构造位置及特征第26-27页
    2.3 区域地质概况第27-29页
        2.3.1 区域构造背景第27-29页
        2.3.2 区域沉积背景第29页
    2.4 勘探概况第29-32页
        2.4.1 地质及地震勘探第29-30页
        2.4.2 钻探成果第30-32页
    2.5 地层特征及划分对比第32-44页
        2.5.1 地层划分的方法与原则第33页
        2.5.2 地层划分步骤第33-34页
        2.5.3 灯影组的地层划分第34-39页
        2.5.4 地层对比的方法和原则第39页
        2.5.5 地层对比结果第39-44页
第3章 储层特征第44-74页
    3.1 岩石学特征第44-55页
        3.1.1 白云岩第45-52页
        3.1.2 角砾岩第52-53页
        3.1.3 泥岩第53-54页
        3.1.4 硅质岩第54页
        3.1.5 岩石类型与储集性的关系第54-55页
    3.2 储集空间第55-63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孔隙第56-58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洞第58-62页
        3.2.3 缝第62-63页
        3.2.4 样品中不同类型储集空间的频率分布特征第63页
    3.3 储层的物性特征第63-68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孔隙度第64-65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渗透率第65-66页
        3.3.3 孔隙度与渗透率的关系第66-67页
        3.3.4 各类储集空间的测井响应特征第67-68页
    3.4 储层的分布特征第68-74页
第4章 沉积相及其对储层的影响第74-93页
    4.1 浅水台坪第76-79页
        4.1.1 滩第76-78页
        4.1.2 坪第78-79页
    4.2 半深水台坪第79-80页
    4.3 沉积相分布特征第80-88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 沉积相的纵向分布特征第80-81页
        4.3.2 沉积相的横向分布特征第81-88页
        4.3.3 沉积相的平面分布特征第88页
    4.4 沉积相与储集性的关系第88-90页
    4.5 藻坪是大规模层状溶孔、溶洞和溶缝储集空间发育的基础第90-93页
第5章 成岩作用及其对储层的影响第93-115页
    5.1 成岩环境与成岩序列第93-96页
        5.1.1 成岩环境及其演化第93-94页
        5.1.2 成岩作用序列第94-96页
    5.2 主要成岩作用及其对储集空间的影响第96-105页
        5.2.1 压实作用与压溶作用第97页
        5.2.2 胶结作用第97-100页
        5.2.3 充填作用第100-103页
        5.2.4 硅化作用第103页
        5.2.5 重结晶作用第103-105页
    5.3 溶蚀作用第105-115页
        5.3.1 同生-准同生期岩溶第105-106页
        5.3.2 表生岩溶作用第106-111页
        5.3.3 埋藏岩溶作用第111-115页
第6章 裂缝对储层的影响第115-119页
    6.1 裂缝的成因第115-117页
    6.2 裂缝的分类及其对储层的影响第117-119页
第7章 储层的形成与演化第119-125页
    7.1 储层演化阶段的划分第119-122页
    7.2 主要储层类型的形成与演化第122-125页
        7.2.1 规则状储层的形成与演化第122-123页
        7.2.2 不规则状储层的形成与演化第123-125页
结论第125-127页
致谢第127-128页
参考文献第128-137页
图版第137-148页
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第148页

论文共148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药品零差价对公立医院药品使用的影响评价--以齐齐哈尔市四家三甲医院为例
下一篇:2008~2016年江苏省避孕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实施效果及报告质量分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