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6-8页 |
abstract | 第8-9页 |
英文缩略表 | 第14-15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5-24页 |
1.1 工蜂和雄蜂的研究进展 | 第16-17页 |
1.2 蜜蜂的胚胎期发育 | 第17-20页 |
1.3 蜜蜂蛋白质组学的研究进展 | 第20-23页 |
1.3.1 蜜蜂级型分化 | 第21页 |
1.3.2 工蜂劳动分工 | 第21页 |
1.3.3 蜜蜂组织器官 | 第21-22页 |
1.3.4 蜜蜂分泌物 | 第22-23页 |
1.4 研究目的及主要研究内容 | 第23-24页 |
1.4.1 研究目的 | 第23页 |
1.4.2 主要研究内容 | 第23-24页 |
第二章 蜜蜂工蜂胚胎发育期蛋白质组分析 | 第24-50页 |
2.1 材料与方法 | 第24-33页 |
2.1.1 仪器设备 | 第24页 |
2.1.2 实验材料 | 第24-26页 |
2.1.3 实验流程 | 第26页 |
2.1.4 实验方法 | 第26-33页 |
2.2 实验结果 | 第33-45页 |
2.3 讨论 | 第45-49页 |
2.3.1 胚胎 24hr主要是提供能量促进细胞增殖形成胚盘 | 第46-47页 |
2.3.2 胚胎 48hr的主要任务是构建器官的雏形 | 第47-48页 |
2.3.3 胚胎 72hr进一步完善器官雏形并完成背索闭合 | 第48-49页 |
2.4 结论 | 第49-50页 |
第三章 蜜蜂雄蜂胚胎发育期蛋白质组及其与工蜂的比较分析 | 第50-73页 |
3.1 材料与方法 | 第51-57页 |
3.1.1 仪器设备 | 第51页 |
3.1.2 实验材料 | 第51-52页 |
3.1.3 实验流程 | 第52-53页 |
3.1.4 实验方法 | 第53-57页 |
3.2 实验结果 | 第57-68页 |
3.2.1 雄蜂胚胎的蛋白质组 | 第57-63页 |
3.2.2 工蜂和雄蜂胚胎在 24hr的差异 | 第63-64页 |
3.2.3 工蜂和雄蜂胚胎在 48hr的差异 | 第64页 |
3.2.4 工蜂和雄蜂胚胎在 72hr的差异 | 第64页 |
3.2.5 验证 | 第64-67页 |
3.2.6 RNAi体系的构建 | 第67-68页 |
3.3 讨论 | 第68-71页 |
3.3.1 雄蜂胚胎发育过程与工蜂的模式基本类似 | 第68-69页 |
3.3.2 工蜂和雄蜂不同的胚胎转录和翻译机制 | 第69-70页 |
3.3.3 工蜂和雄蜂胚胎形态结构构建的时间差异 | 第70-71页 |
3.3.4 雄蜂胚胎提高骨架蛋白的表达以满足其体型较大的需求 | 第71页 |
3.3.5 工蜂和雄蜂胚胎采取了不同的抗氧化机制 | 第71页 |
3.4 结论 | 第71-73页 |
第四章 蜜蜂工蜂胚胎发育期磷酸化蛋白质组分析 | 第73-89页 |
4.1 材料与方法 | 第73-78页 |
4.1.1 仪器设备 | 第73页 |
4.1.2 实验材料 | 第73-75页 |
4.1.3 实验流程 | 第75页 |
4.1.4 实验方法 | 第75-78页 |
4.2 实验结果 | 第78-84页 |
4.3 讨论 | 第84-88页 |
4.3.1 工蜂胚胎发育的核心磷酸化蛋白质 | 第84-86页 |
4.3.2 工蜂胚胎发育各日龄特异表达的磷酸化蛋白质 | 第86-88页 |
4.4 结论 | 第88-89页 |
第五章 蜜蜂雄蜂胚胎发育期磷酸化蛋白质组及其与工蜂的比较分析 | 第89-112页 |
5.1 材料与方法 | 第89-92页 |
5.1.1 仪器设备 | 第89页 |
5.1.2 实验材料 | 第89-90页 |
5.1.3 实验流程 | 第90-91页 |
5.1.4 实验方法 | 第91-92页 |
5.2 实验结果 | 第92-106页 |
5.2.1 雄蜂胚胎发育磷酸化蛋白组 | 第92-98页 |
5.2.2 雄蜂与工蜂胚胎发育磷酸化蛋白质组的差异 | 第98-106页 |
5.3 讨论 | 第106-110页 |
5.3.1 雄蜂的胚胎发育 | 第107-108页 |
5.3.2 工蜂和雄蜂胚胎发育的差异 | 第108-110页 |
5.4 结论 | 第110-112页 |
第六章 结论及展望 | 第112-115页 |
6.1 全文结论 | 第112-113页 |
6.2 创新之处及新发现 | 第113-114页 |
6.3 展望 | 第114-11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15-136页 |
致谢 | 第136-137页 |
作者简历 | 第137-13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