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哲学、宗教论文--心理学论文--个性心理学(人格心理学)论文

基于计划行为理论对招聘面试中人格测试作假行为研究

摘要第5-6页
ABSTRACT第6页
1 前言第11-14页
    1.1 研究背景第11-12页
    1.2 研究目的第12页
    1.3 研究意义第12-14页
2 文献综述第14-27页
    2.1 招聘选拔中人格测试的简史第14-16页
        2.1.1 招聘面试中心理测试引入第14-15页
        2.1.2 大五人格测试在招聘面试中的应用第15-16页
    2.2 招聘面试环境下人格测试中作假行为的概念及影响第16-20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招聘面试环境下人格测试中作假行为的概念第16-18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招聘人格测试作假水平第18页
        2.2.3 招聘面试中人格测试作假的影响第18-20页
    2.3 招聘面试中人格测试作假行为的影响因素第20-22页
        2.3.1 个人特质对作假的影响第20页
        2.3.2 测验本身特征对作假的影响第20-21页
        2.3.3 情境因素影响应聘者的作假行为第21页
        2.3.4 作假行为的文化因素第21-22页
    2.4 作假行为的测量方法第22-23页
        2.4.1 基线差值法第22页
        2.4.2 嵌入量表法第22-23页
    2.5 计划行为理论的文献综述(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,TPB)第23-26页
        2.5.1 计划行为理论的基本概念第23-24页
        2.5.2 计划行为理论要素及关系第24-25页
        2.5.3 计划行为理论相关研究第25-26页
    2.6 自我监控与作假意愿和作假行为的关系第26-27页
3 问题的提出第27-32页
    3.1 对以往研究的总结思考第27-28页
    3.2 研究假设的提出第28-30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对作假行为的态度,主观规范,行为控制知觉与作假意愿的关系第29-30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作假意愿在对作假行为的态度,主观规范,行为控制知觉与作假行为之间的中介作用第30页
        3.2.3 自我监控在作假意愿与作假行为之间的调节作用第30页
    3.3 研究思路第30-32页
4 研究一:大五人格量表工作称许性水平评定第32-35页
    4.1 研究对象与研究程序第32页
    4.2 研究工具第32-33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大五人格量表第32-33页
    4.3 数据处理方法第33页
    4.4 数据分析结果第33-34页
    结论第34-35页
5 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作假行为机制研究第35-47页
    5.1 研究被试第35-36页
    5.2 研究工具第36-37页
        5.2.1 作假行为识别量表第36页
        5.2.2 大五人格量表(部分)第36页
        5.2.3 计划行为理论量表第36页
        5.2.4 自我监控量表第36-37页
        5.2.5 数据处理方法第37页
    5.3 研究程序第37-39页
    5.4 数据分析及结果第39-42页
        5.4.1 量表信效度检验第39页
        5.4.2 共同方法偏差检验第39-40页
        5.4.3 各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分析第40页
        5.4.4 人口学变量差异检验第40-41页
        5.4.5 变量间的相关分析第41-42页
    5.5 作假意愿的中介效应检验第42-45页
    5.6 自我监控的调节效应第45-47页
6 总讨论第47-52页
    6.1 人口统计学变量的影响第47页
    6.2 基于计划行为理论作假行为相关变量之间的关系第47-49页
        6.2.1 对作假态度、主观规范、行为控制知觉对作假行为的影响第47-48页
        6.2.2 作假意愿的中介效应第48-49页
    6.3 自我监控在作假意愿与作假行为之间的调节作用第49-50页
    6.4 作假行为的测量结果第50-52页
7 研究结论、局限与展望第52-54页
    7.1 研究结论第52页
    7.2 局限与未来研究展望第52-54页
参考文献第54-63页
附录第63-74页
后记第74-75页

论文共75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情感化设计在电视栏目包装中的研究与应用
下一篇:我国米业品牌形象研究与设计