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1-3页 |
Abstract | 第3-4页 |
中文文摘 | 第4-7页 |
目录 | 第7-10页 |
绪论 | 第10-18页 |
一、选题背景及意义 | 第10-13页 |
二、相关概念界定 | 第13-16页 |
三、本文实证性研究运用的社会学研究方法 | 第16页 |
四、本文规范性研究运用的政治社会学理论 | 第16-18页 |
第一章 基层党组织选举制度的完善历程 | 第18-24页 |
第一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(时间:1921年至1948年) | 第18-20页 |
第二节 建国后至十一届三中全会前(时间:1949年至1977年) | 第20-21页 |
第三节 改革开放新时期(时间:1978年至今) | 第21-24页 |
第二章 建阳市潭城街道c社区党支部“公推直选”实例调查 | 第24-62页 |
第一节 背景介绍 | 第24-29页 |
一、C社区所处环境简介 | 第24-26页 |
二、C社区党支部“公推直选”的动因 | 第26-28页 |
三、C社区党支部进行“公推直选”的条件已经成熟 | 第28-29页 |
第二节 C社区党支部“公推直选”过程 | 第29-36页 |
一、相关规则 | 第29-32页 |
二、具体过程 | 第32-36页 |
第三节 C社区党支部“公推直选”调查数据记录及分析 | 第36-62页 |
一、相关描述 | 第36-41页 |
二、调查数据记录及分析 | 第41-62页 |
第三章 “公推直选”——一种完善基层党组织选举制度的路径选择 | 第62-82页 |
第一节 政党选举制度的理论分析框架 | 第62-66页 |
一、政治合法性理论 | 第62-64页 |
二、政党选举内部变量结构图 | 第64-66页 |
第二节 现存基层党组织选举制度的缺陷 | 第66-69页 |
一、代表性控制强和集权倾向严重,难以体现党员意志 | 第66-67页 |
二、候选人资格变量排他性水平高,难以形成竞争机制 | 第67页 |
三、选举入团变量排他性水平高,干部难以形成服务意识 | 第67-68页 |
四、选举程序不够规范,难以确保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合法性 | 第68-69页 |
第三节 “公推直选”的进步意义 | 第69-73页 |
一、实现了党员的民主权利,保障了党员的主体地位 | 第69-70页 |
二、形成了干部的激励机制,转变了基层领导的执政方式 | 第70页 |
三、畅通了党内的沟通渠道,增强了基层干部的服务意识 | 第70-71页 |
四、创新了党内监督的机制,解决了基层监督实践的困境 | 第71-72页 |
五、规范了基层党组织选举程序,确保了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合法性 | 第72页 |
六、开拓了党内民主新境界,推进了党内民主的进程 | 第72-73页 |
第四节 “公推直选”的不足之处 | 第73-77页 |
一、基层党员的选举素质有待提高 | 第73页 |
二、选民与候选人缺乏双向交流 | 第73-74页 |
三、没有杜绝贿选现象 | 第74-75页 |
四、选举成本相对过高 | 第75-76页 |
五、选举结果没有得到应有保障 | 第76页 |
六、开展“公推直选”的法理依据缺失 | 第76-77页 |
第五节 “公推直选”的改进对策 | 第77-82页 |
一、优化基层党员队伍结构,培育改革动力 | 第77-78页 |
二、采用多种形式,加强选民与候选人的沟通 | 第78-79页 |
三、加强事前、事中监督,保障选举过程公正 | 第79页 |
四、规范选举操作,降低选举成本 | 第79-80页 |
五、完善干部任命制度,尊重“公推直选”结果 | 第80页 |
六、修改党内相关法规,保障“公推直选”合法性 | 第80-82页 |
第四章 结语 | 第82-84页 |
一、本文的主要结论 | 第82-83页 |
二、本文的主要不足 | 第83-84页 |
附录1 | 第84-88页 |
附录2 | 第88-94页 |
附录3 | 第94-9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98-104页 |
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| 第104-106页 |
致谢 | 第106-108页 |
个人简历 | 第108-10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