超高压贵阳局变电站通信机房动力环境监控系统研究
摘要 | 第5-6页 |
ABSTRACT | 第6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0-15页 |
1.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| 第10-11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动态 | 第11-13页 |
1.2.1 国外系统研究现状 | 第11-12页 |
1.2.2 国内系统研究现状 | 第12-13页 |
1.2.3 总结 | 第13页 |
1.3 课题研究内容 | 第13页 |
1.4 论文安排 | 第13-15页 |
第2章 系统需求分析 | 第15-19页 |
2.1 系统现状调查 | 第15页 |
2.2 组成与结构 | 第15-16页 |
2.3 监控对象及内容 | 第16-18页 |
2.4 传输方式 | 第18页 |
2.5 本章小结 | 第18-19页 |
第3章 监控系统的设计 | 第19-34页 |
3.1 监控系统的总体设计 | 第19-21页 |
3.1.1 系统设计原则 | 第19页 |
3.1.2 系统构架设计 | 第19-20页 |
3.1.3 系统结构设计 | 第20-21页 |
3.2 监控中心设计 | 第21-22页 |
3.2.1 监控中心的结构 | 第21-22页 |
3.2.2 监控中心的功能 | 第22页 |
3.3 监控单元设计 | 第22-24页 |
3.3.1 监控单元的结构 | 第22-23页 |
3.3.2 监控单元的功能 | 第23-24页 |
3.4 系统硬件设计 | 第24-26页 |
3.4.1 监控主机设计 | 第24页 |
3.4.2 电源设备监控设计 | 第24-25页 |
3.4.3 环境设备监控设计 | 第25页 |
3.4.4 安防设备监控设计 | 第25-26页 |
3.4.5 电力线载波设备监控设计 | 第26页 |
3.5 系统软件设计 | 第26-29页 |
3.5.1 软件总体结构 | 第26-27页 |
3.5.2 软件功能 | 第27-29页 |
3.6 告警处理机制设计 | 第29-30页 |
3.7 系统可靠性设计 | 第30-33页 |
3.7.1 系统可靠性设计 | 第30页 |
3.7.2 硬件可靠性设计 | 第30-32页 |
3.7.3 软件可靠性设计 | 第32-33页 |
3.8 本章小结 | 第33-34页 |
第4章 监控系统的实现 | 第34-42页 |
4.1 技术路线 | 第34-35页 |
4.2 系统硬件部分实现 | 第35-37页 |
4.2.1 监控主机硬件部分 | 第35-36页 |
4.2.2 监控主机嵌入式软件 | 第36-37页 |
4.3 系统软件部分实现 | 第37页 |
4.4 短信告警方式实现 | 第37-39页 |
4.4.1 短信发送原则 | 第38页 |
4.4.2 短信内容配置 | 第38-39页 |
4.5 系统验证 | 第39-41页 |
4.5.1 硬件部分 | 第39-40页 |
4.5.2 软件部分 | 第40-41页 |
4.6 本章小结 | 第41-42页 |
第5章 监控系统的现场测试 | 第42-51页 |
5.1 系统现场测试 | 第42-43页 |
5.2 发现的问题和解决 | 第43-48页 |
5.2.1 设备告警频繁 | 第43-44页 |
5.2.2 电源设备监控界面不友好 | 第44-45页 |
5.2.3 同类型告警多条发送 | 第45-46页 |
5.2.4 短信发送对象优化 | 第46-48页 |
5.3 系统缺陷管理 | 第48-50页 |
5.3.1 缺陷分类 | 第48页 |
5.3.2 缺陷定义 | 第48页 |
5.3.3 缺陷编码 | 第48-50页 |
5.3.4 缺陷处理 | 第50页 |
5.4 本章小结 | 第50-51页 |
第6章 总结与展望 | 第51-53页 |
6.1 总结 | 第51-52页 |
6.2 展望 | 第52-5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3-56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| 第56-57页 |
致谢 | 第57-58页 |
作者简介 | 第5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