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0-17页 |
1.1 课题背景及意义 | 第10-11页 |
1.1.1 选题的背景 | 第10-11页 |
1.1.2 选题的意义 | 第11页 |
1.2 烟气脱硝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1-16页 |
1.2.1 烟气脱硝技术国外研究现状 | 第12-15页 |
1.2.2 烟气脱硝技术国内研究现状 | 第15-16页 |
1.3 主要内容 | 第16-17页 |
第2章 氮氧化物生成机理及危害 | 第17-25页 |
2.1 NO_x的机理构成情况分析 | 第17-20页 |
2.1.1 燃料型NO_x的机理构成 | 第17-18页 |
2.1.2 热力型NO_x的机理构成 | 第18-19页 |
2.1.3 快速型NO_x的机理构成 | 第19-20页 |
2.2 NO_x造成的危害性 | 第20-23页 |
2.2.1 危害人们身体健康 | 第20-21页 |
2.2.2 形成污染环境的酸雨 | 第21-22页 |
2.2.3 容易产生温室效应 | 第22页 |
2.2.4 形成臭氧对植物和人身体有害 | 第22-23页 |
2.3 NO_x的控制方法 | 第23-24页 |
2.4 本章小结 | 第24-25页 |
第3章 脱硝效率的影响因素及降低NO_x措施 | 第25-35页 |
3.1 SCR脱硝技术原理 | 第25-26页 |
3.2 SCR脱硝系统的工艺布置 | 第26-27页 |
3.3 影响SCR脱硝效率的主要因素 | 第27-32页 |
3.3.1 烟气流量 | 第28页 |
3.3.2 烟气温度 | 第28-29页 |
3.3.3 烟气NOX浓度 | 第29页 |
3.3.4 烟气飞灰颗粒 | 第29-30页 |
3.3.5 催化剂的结构类型 | 第30-31页 |
3.3.6 氨氮摩尔比n(NH_3)/n(NO_X)与停留时间 | 第31-32页 |
3.3.7 NH3/NOX的混合效果 | 第32页 |
3.4 脱硝方法对比分析 | 第32-34页 |
3.4.1 常见烟气脱硝方法及比较 | 第33页 |
3.4.2 明确选择性催化还原法(SCR)脱硝技术可行性 | 第33-34页 |
3.5 本章小结 | 第34-35页 |
第4章 丰润热电公司烟气脱硝技术改造方案 | 第35-48页 |
4.1 丰润热电公司烟气脱硝技术改造 | 第35-36页 |
4.1.1 丰润热电公司锅炉简介 | 第35页 |
4.1.2 烟气脱硝改造方案思路 | 第35页 |
4.1.3 烟气脱硝系统工艺流程 | 第35-36页 |
4.2 空预器改造 | 第36-39页 |
4.2.1 改造前空预器 | 第36-37页 |
4.2.2 改造前、后空预器转子结构 | 第37-38页 |
4.2.3 HE2板型空预器 | 第38-39页 |
4.2.4 空预器改造前、后试验数据对比 | 第39页 |
4.3 省煤器改造 | 第39-46页 |
4.3.1 省煤器分级改造 | 第39-40页 |
4.3.2 上级省煤器 | 第40-41页 |
4.3.3 下级省煤器 | 第41-42页 |
4.3.4 上、下级省煤器连接管 | 第42-44页 |
4.3.5 省煤器改造前、后试验数据对比 | 第44-46页 |
4.4 运行中常见缺陷及处理方法 | 第46-47页 |
4.4.1 MDM压缩空气异常报警 | 第46页 |
4.4.2 单只尿素喷枪堵塞 | 第46页 |
4.4.3 脱硝压缩空气压力逐渐降低 | 第46-47页 |
4.4.4 脱硝催化剂A、B测出口NO_x相差很大 | 第47页 |
4.4.5 催化剂磨损情况 | 第47页 |
4.4.6 减少热一次风含灰量 | 第47页 |
4.5 本章小结 | 第47-48页 |
第5章 总结与展望 | 第48-50页 |
5.1 总结 | 第48页 |
5.2 展望 | 第48-5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0-53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| 第53-54页 |
致谢 | 第54-55页 |
作者简介 | 第5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