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2-22页 |
1.1 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| 第12-13页 |
1.2 车辆悬架系统概述 | 第13-17页 |
1.2.1 悬架系统的组成 | 第13-14页 |
1.2.2 悬架的分类 | 第14-17页 |
1.3 国内外发展现状及趋势 | 第17-20页 |
1.3.1 主动悬架发展现状 | 第17-18页 |
1.3.2 主动悬架控制策略 | 第18-20页 |
1.3.3 主动悬架发展趋势 | 第20页 |
1.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| 第20-22页 |
第2章 车辆悬架系统及路面模型的建立 | 第22-38页 |
2.1 悬架系统动力学模型 | 第22-28页 |
2.1.1 主动悬架动力学模型简化 | 第23-24页 |
2.1.2 整车7自由度悬架模型的建立 | 第24-28页 |
2.2 理想天棚阻尼参考模型 | 第28-33页 |
2.2.1 天棚阻尼控制 | 第28-29页 |
2.2.2 整车天棚阻尼参考模型的建立 | 第29-32页 |
2.2.3 广义误差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| 第32-33页 |
2.3 路面输入及其模型 | 第33-36页 |
2.3.1 路面频域模型 | 第33-35页 |
2.3.2 路面时域模型 | 第35-36页 |
2.4 悬架系统性能评价指标 | 第36页 |
2.5 本章小结 | 第36-38页 |
第3章 基于量子遗传算法的模糊滑模控制器设计 | 第38-60页 |
3.1 主动悬架滑模变结构控制 | 第38-47页 |
3.1.1 滑模变结构控制 | 第38-41页 |
3.1.2 主动悬架系统可控可观性判定 | 第41-42页 |
3.1.3 整车悬架系统八板块控制 | 第42-44页 |
3.1.4 滑模控制器的设计 | 第44-47页 |
3.2 主动悬架模糊滑模变结构控制 | 第47-51页 |
3.2.1 模糊控制器结构 | 第48-49页 |
3.2.2 基于模糊趋近律增益系数的滑模变结构控制 | 第49-50页 |
3.2.3 模糊滑模控制器的设计 | 第50-51页 |
3.3 基于量子遗传算法的主动悬架模糊滑模变结构控制 | 第51-59页 |
3.3.1 量子遗传算法 | 第52-56页 |
3.3.2 基于量子遗传算法的模糊滑模控制器的设计 | 第56-59页 |
3.4 本章小结 | 第59-60页 |
第4章 整车悬架系统仿真研究 | 第60-76页 |
4.1 路面仿真模型的建立 | 第60页 |
4.2 悬架仿真模型的建立 | 第60-64页 |
4.2.1 整车被动悬架模型 | 第61-62页 |
4.2.2 整车天棚阻尼参考模型 | 第62页 |
4.2.3 整车主动悬架模型 | 第62-63页 |
4.2.4 主动悬架控制器仿真模块 | 第63-64页 |
4.3 基于量子遗传算法的模糊滑模控制系统仿真分析 | 第64-74页 |
4.3.1. 控制器有效性分析 | 第64-66页 |
4.3.2. 车辆行驶平顺性分析 | 第66-70页 |
4.3.3. 车辆行驶稳定性分析 | 第70-72页 |
4.3.4. 控制器稳定性分析 | 第72-74页 |
4.4 本章小结 | 第74-76页 |
第5章 主动悬架系统样车试制与路面试验 | 第76-88页 |
5.1 主动悬架系统样车试制 | 第76-79页 |
5.1.1. 主动悬架系统样车整体布置方案 | 第76-77页 |
5.1.2. 主动悬架系统结构设计 | 第77-79页 |
5.2 主动悬架系统样车路面试验装置与设备 | 第79-80页 |
5.3 脉冲输入路面试验 | 第80-82页 |
5.3.1 脉冲输入路面试验内容 | 第80-81页 |
5.3.2 试验结果与分析 | 第81-82页 |
5.4 随机输入路面试验 | 第82-86页 |
5.4.1 随机输入路面试验内容 | 第82-83页 |
5.4.2 试验结果与分析 | 第83-86页 |
5.5 本章小结 | 第86-88页 |
第6章 总结与展望 | 第88-90页 |
6.1 全文总结 | 第88-89页 |
6.2 论文展望 | 第89-9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90-96页 |
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| 第96-97页 |
致谢 | 第9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