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--物理学论文--光学论文--非线性光学(强光与物质的作用)论文

有机分子非线性光学性质及双光子荧光探针识别机理研究

中文摘要第7-11页
Abstract第11-14页
第一章 综述第15-29页
    1.1 非线性光学简介第15-16页
    1.2 激光技术的发展第16-17页
    1.3 有机分子材料双光子吸收特性第17-18页
    1.4 双光子吸收光限幅材料概述第18-20页
    1.5 双光子分子荧光探针概述第20-26页
    1.6 本论文的研究背景及主要内容第26-29页
        1.6.1 双光子分子材料光限幅性能研究第26页
        1.6.2 双光子分子荧光探针识别机理研究第26-29页
第二章 激光与分子相互作用的半经典理论第29-41页
    2.1 经典电磁场方程第29-31页
        2.1.1 麦克斯韦方程组第29-30页
        2.1.2 光场强度方程第30-31页
    2.2 量子体系状态方程第31-35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密度矩阵方程第31-32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布洛赫方程第32-34页
        2.2.3 速率方程第34-35页
    2.3 数值计算方法第35-41页
        2.3.1 时域有限差分法第35-38页
        2.3.2 克兰科-尼克尔森差分方法第38-41页
第三章 含时微扰理论和双光子吸收截面的计算方法第41-53页
    3.1 含时微扰理论第41-45页
        3.1.1 单光子跃迁第43-44页
        3.1.2 双光子跃迁第44-45页
    3.2 双光子吸收截面的计算方法第45-50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态求和方法第47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少态模型方法第47-48页
        3.2.3 有限场方法第48-49页
        3.2.4 响应理论方法第49-50页
    3.3 溶剂模型第50-53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离散介质模型第50-51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连续介质模型第51-53页
第四章 BDBAS分子介质的光限幅性能第53-71页
    4.1 超短脉冲激光在BDBAS分子介质中的传播及其光限幅性能第55-59页
    4.2 两色超短脉冲激光在BDBAS分子介质中的传播及其光限幅性能第59-62页
    4.3 超短脉冲激光啁啾对BDBAS分子介质光限幅性能的影响第62-67页
    4.4 外加静电场对BDBAS分子介质光限幅性能的影响第67-71页
第五章 卟啉化合物和酞菁化合物的光限幅性能第71-97页
    5.1 氧化石墨烯-卟啉复合材料的光限幅性能第71-77页
    5.2 皮秒脉冲序列下卟啉化合物的光限幅性能第77-85页
    5.3 取代基位置对金属酞菁化合物光限幅性能的影响第85-97页
第六章 基于分子内电荷转移机理的双光子分子荧光探针第97-107页
    6.1 理论方法和计算细节第97-98页
    6.2 荧光探针分子单、双光子吸收和荧光发射性质第98-103页
    6.3 荧光探针分子识别机理研究第103-107页
第七章 基于光诱导电子转移机理的双光子分子荧光探针第107-117页
    7.1 理论方法和计算细节第107-108页
    7.2 荧光探针分子单、双光子吸收和荧光发射性质第108-113页
    7.3 荧光探针分子识别机理研究第113-117页
第八章 基于能量转移机理的双光子分子荧光探针第117-139页
    8.1 基于荧光共振能量转移机理的双光子分子荧光探针第117-126页
        8.1.1 理论方法和计算细节第118页
        8.1.2 荧光探针分子单、双光子吸收和荧光发射性质第118-123页
        8.1.3 荧光探针分子识别机理研究第123-126页
    8.2 基于跨键能量转移机理的双光子分子荧光探针第126-139页
        8.2.1 理论方法和计算细节第127-128页
        8.2.2 荧光探针分子单、双光子吸收和荧光发射性质第128-134页
        8.2.3 荧光探针分子识别机理研究第134-139页
第九章 总结与展望第139-143页
    9.1 总结第139-140页
    9.2 展望第140-143页
参考文献第143-155页
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155-157页
致谢第157-158页

论文共158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基于信息融合的挤压机状态监控系统研究
下一篇:多层金属管柱电磁探伤技术探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