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3-4页 |
Abstract | 第4-5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8-17页 |
1.1 研究目的及意义 | 第8-9页 |
1.2 融冰雪技术的国内外发展现状 | 第9-16页 |
1.2.1 融雪除冰技术方法 | 第9-11页 |
1.2.2 国外融雪技术发展现状 | 第11-15页 |
1.2.3 国内融雪技术发展现状 | 第15-16页 |
1.3 本文研究内容、方法及创新点 | 第16-17页 |
1.3.1 研究内容 | 第16页 |
1.3.2 研究方法 | 第16页 |
1.3.3 创新点 | 第16-17页 |
第二章 热流体融雪系统原理介绍 | 第17-21页 |
2.1 热流体融雪除冰原理 | 第17页 |
2.2 太阳能融雪热源及系统 | 第17-18页 |
2.3 地热融雪热源系统 | 第18-19页 |
2.3.1 地热融雪热量来源 | 第18-19页 |
2.3.2 地热融雪系统 | 第19页 |
2.4 锅炉加热流体融雪热源及系统 | 第19-20页 |
2.5 本章小结 | 第20-21页 |
第三章 热流体融雪系统管道结构设计及理论应力分析 | 第21-32页 |
3.1 热力融雪系统管道材料选定 | 第21页 |
3.2 热流体融雪系统结构设计 | 第21-23页 |
3.2.1 热流体融雪系统管道布置形式 | 第21-22页 |
3.2.2 热流体融雪系统管道尺寸设计 | 第22-23页 |
3.3 热流体融雪系统管道应力分析 | 第23-31页 |
3.3.1 管道载荷分类 | 第24-25页 |
3.3.2 管道应力分析 | 第25-26页 |
3.3.3 外载荷作用力分析 | 第26页 |
3.3.4 管道内压应力 | 第26-27页 |
3.3.5 管道热应力分析 | 第27-31页 |
3.4 本章小结 | 第31-32页 |
第四章 热流体融雪系统管道应力数值模拟分析 | 第32-47页 |
4.1 热流体融雪系统模型建立 | 第32-37页 |
4.1.1 热流体融雪系统模型简化 | 第32-33页 |
4.1.2 热流体融雪系统边界条件设置 | 第33-34页 |
4.1.3 划分网格 | 第34-36页 |
4.1.4 热力融雪可行性模拟分析 | 第36-37页 |
4.2 热流体融雪系统结构应力数值模拟 | 第37-42页 |
4.2.1 正交实验设计的因素组合 | 第37-38页 |
4.2.2 热力融雪系统管网结构应力的数值模拟分析 | 第38-42页 |
4.3 热力融雪系统热-结构应力数值模拟 | 第42-45页 |
4.3.1 融雪系统热-结构应力边界条件 | 第42页 |
4.3.2 热力融雪系统管网热-结构应力的数值模拟分析 | 第42-45页 |
4.4 本章小结 | 第45-47页 |
第五章 融雪系统管道综合应力结果分析 | 第47-59页 |
5.1 融雪系统管道综合应力分析方法 | 第47-50页 |
5.1.1 直观分析法 | 第47-48页 |
5.1.2 方差分析法 | 第48-50页 |
5.2 融雪系统结构应力分析 | 第50-54页 |
5.2.1 融雪系统结构应力直观分析 | 第50-51页 |
5.2.2 融雪系统结构应力方差分析 | 第51-53页 |
5.2.3 融雪系统管间距对结构应力的影响 | 第53-54页 |
5.3 融雪系统热应力分析 | 第54-58页 |
5.3.1 融雪系统热应力直观分析 | 第54页 |
5.3.2 融雪系统热应力方差分析 | 第54-56页 |
5.3.3 融雪系统中管径、管间距对热应力的影响 | 第56-58页 |
5.4 热流体融雪系统管道结构结果验证 | 第58页 |
5.5 本章小结 | 第58-59页 |
第六章 热流体融雪系统管道受振动载荷分析 | 第59-67页 |
6.1 谐响应及随机振动分析原理 | 第59-61页 |
6.1.1 融雪系统谐响应分析 | 第59页 |
6.1.2 融雪系统随机振动分析 | 第59-61页 |
6.2 融雪系统谐响应分析 | 第61-65页 |
6.3 热流体融雪系统随机振动载荷数值模拟 | 第65-66页 |
6.4 本章小结 | 第66-67页 |
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67-69页 |
7.1 结论 | 第67-68页 |
7.2 展望 | 第68-69页 |
致谢 | 第69-7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0-74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| 第74-7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