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交通运输论文--铁路运输论文--铁路运输管理工程论文--行车组织论文--铁路通过能力、运送能力论文

铁路口岸站换装系统能力计算及优化研究

致谢第5-6页
摘要第6-7页
ABSTRACT第7-8页
1 绪论第12-19页
    1.1 研究背景和意义第12页
    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2-16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国外研究现状第12-13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国内研究现状第13-15页
        1.2.3 现有研究不足第15-16页
    1.3 研究目标与内容第16-17页
    1.4 研究方法第17-19页
2 铁路口岸站的作业与站场布置第19-31页
    2.1 我国铁路口岸站基本概述第19页
    2.2 铁路口岸站的作业、设备及通关模式第19-21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铁路口岸站的作业及设备第19-20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铁路口岸站的通关模式第20-21页
    2.3 铁路口岸站的作业流程第21-28页
        2.3.1 “一地两检”不办理换装作业的口岸站第21-23页
        2.3.2 “一地两检”办理换装作业的口岸站第23-25页
        2.3.3 “两地两检”办理换装作业的口岸站第25-28页
    2.4 铁路口岸站站场布置第28-30页
        2.4.1 “一地两检”不办理换装作业的口岸站第28-29页
        2.4.2 “一地两检”办理换装作业的口岸站第29页
        2.4.3 “两地两检”办理换装作业的口岸站第29-30页
    2.5 本章小结第30-31页
3 铁路口岸站换装系统分析第31-42页
    3.1 换装系统的组成第31-32页
    3.2 换装排队系统分析第32-35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排队系统的特征第32-33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换装系统分析第33-35页
    3.3 口岸站换装能力限制影响因素分析第35-36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作业时间的不均衡性第35-36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作业的扰动性第36页
    3.4 换装排队系统的运行指标第36-41页
        3.4.1 到达子系统的指标计算第36-37页
        3.4.2 调车及转场子系统的指标计算第37-39页
        3.4.3 换装子系统的指标计算第39-41页
    3.5 换装系统的能力计算第41页
    3.6 本章小结第41-42页
4 换装系统内作业设备的合理配置数量第42-50页
    4.1 设备合理配置数量第42页
    4.2 排队网络概述第42-44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开环排队网络第42-43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闭环排队网络第43-44页
    4.3 稳态流条件下闭环换装系统能力分析第44-46页
    4.4 稳态流条件下队列均衡性分析第46-49页
        4.4.1 稳态流的特征及其与队长的关系第46页
        4.4.2 口岸站换装系统中的列车累计量变化第46-48页
        4.4.3 排队均衡模型第48-49页
    4.5 本章小结第49-50页
5 宽轨换装线运用优化模型及算法第50-55页
    5.1 宽轨换装线运用影响分析第50页
    5.2 时间片概念第50-51页
        5.2.1 时间片概念解释第50-51页
        5.2.2 时间片划分方法第51页
    5.3 进路干扰疏解方法第51-52页
    5.4 宽轨换装线运用优化模型第52-53页
    5.5 宽轨换装线运用优化算法提出第53-55页
6 阿拉山口站实例分析第55-66页
    6.1 阿拉山口站概述第55-61页
        6.1.1 阿拉山口站站场布局分析第55-57页
        6.1.2 阿拉山口站货运量及货运品类结构分析第57-59页
        6.1.3 阿拉山口站进口散堆装货物列车作业过程和时间标准第59-61页
    6.2 阿拉山口站散堆装货物换装系统能力分析第61-64页
        6.2.1 阿拉山口站散堆装货物换装系统的既有能力第61-63页
        6.2.2 阿拉山口站作业流程优化后换装系统的能力第63-64页
    6.3 阿拉山口站各环节设备的合理配置数量第64-65页
    6.4 本章小结第65-66页
7 结论及展望第66-68页
    7.1 结论第66页
    7.2 展望第66-68页
参考文献第68-70页
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70-72页
学位论文数据集第72页

论文共72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机器人视觉框架及视觉原型系统的设计与实现
下一篇:多基线相位解缠绕技术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