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符号对照表 | 第10-11页 |
缩略语对照表 | 第11-15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5-23页 |
1.1 研究背景及意义 | 第15-17页 |
1.1.1 研究背景 | 第15-16页 |
1.1.2 研究意义 | 第16-17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7-19页 |
1.2.1 国内研究现状 | 第17页 |
1.2.2 国外发展研究现状 | 第17-19页 |
1.3 研究内容及基本框架 | 第19-20页 |
1.3.1 研究内容 | 第19-20页 |
1.3.2 基本框架 | 第20页 |
1.4 论文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| 第20-23页 |
1.4.1 研究方法 | 第20-21页 |
1.4.2 论文研究创新点 | 第21-23页 |
第二章 相关理论基础及数据获取 | 第23-29页 |
2.1 理论基础 | 第23-25页 |
2.1.1 金融中介理论 | 第23页 |
2.1.2 平台经济 | 第23-24页 |
2.1.3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理论 | 第24页 |
2.1.4 信息不对称理论 | 第24-25页 |
2.2 数据获取 | 第25-29页 |
2.2.1 数据来源 | 第25-26页 |
2.2.2 数据变量选择 | 第26-29页 |
第三章 互联网金融模式发展概况 | 第29-37页 |
3.1 互联网金融模式 | 第29页 |
3.1.1 概念 | 第29页 |
3.1.2 发展背景 | 第29页 |
3.2 互联网金融模式主要细分领域发展现状 | 第29-37页 |
3.2.1 第三方支付 | 第29-31页 |
3.2.2 众筹 | 第31-33页 |
3.2.3 P2P网络借贷 | 第33-37页 |
第四章 P2P网络借贷模式特征及风险识别 | 第37-61页 |
4.1 P2P网贷模式与传统信贷模式特征对比 | 第37-53页 |
4.1.1 业务流程 | 第37-39页 |
4.1.2 盈利方式 | 第39-40页 |
4.1.3 抵押担保形式 | 第40-41页 |
4.1.4 信用评级方式 | 第41-43页 |
4.1.5 客户群体 | 第43-47页 |
4.1.6 信贷交易规模 | 第47-52页 |
4.1.7 特征对比总结 | 第52-53页 |
4.2 基于传统信贷模式的P2P网贷模式优劣势分析 | 第53-55页 |
4.2.1 优势分析 | 第53-54页 |
4.2.2 劣势分析 | 第54页 |
4.2.3 市场机会分析 | 第54页 |
4.2.4 面临威胁分析 | 第54-55页 |
4.3 P2P网络信贷模式的风险识别 | 第55-56页 |
4.3.1 政策环境风险 | 第55页 |
4.3.2 网贷行业风险 | 第55-56页 |
4.3.3 信用风险 | 第56页 |
4.3.4 技术风险 | 第56页 |
4.3.5 平台运营风险 | 第56页 |
4.4 P2P现有风险防范措施 | 第56-61页 |
4.4.1 国外违约风险防范措施 | 第56-58页 |
4.4.2 国内风险防范措施及其局限性 | 第58-61页 |
第五章 P2P网贷模式风险分析研究 | 第61-73页 |
5.1 政策环境的风险防范管理 | 第61-62页 |
5.1.1 注重网络安全管理 | 第61页 |
5.1.2 构建互联网金融监管体系 | 第61页 |
5.1.3 完善互联网金融法律和信用体系 | 第61-62页 |
5.2 平台机制的风险防范措施 | 第62-69页 |
5.2.1 逾期借款人特性分析 | 第62-64页 |
5.2.2 基于多元回归和Monte-Carlo模型的违约影响因素分析 | 第64-68页 |
5.2.3 平台机制的风险管理 | 第68-69页 |
5.3 纳入“保险”的风险防控措施 | 第69-73页 |
5.3.1 保险、用户、借贷平台的三方网贷模式构建 | 第69-70页 |
5.3.2 新型网贷平台运行原理 | 第70-72页 |
5.3.3 违约理赔险及保险定价模型 | 第72-73页 |
第六章 基于保险的P2P网贷模式风险计量实证研究 | 第73-83页 |
6.1 关于三方网贷平台博弈分析 | 第73-75页 |
6.1.1 P2P借贷平台中的借贷双方博弈分析 | 第73-74页 |
6.1.2 纳入保险的借贷平台参与者博弈分析 | 第74-75页 |
6.2 基于预期损失定价模型的保费测算 | 第75-83页 |
6.2.1 模型变量测算 | 第76-78页 |
6.2.2 保费定价及合理区间测算 | 第78-80页 |
6.2.3 基于蒙特卡洛模型的三方收益仿真估计 | 第80-83页 |
第七章 研究总结和展望 | 第83-85页 |
7.1 研究总结 | 第83-84页 |
7.2 研究展望 | 第84-8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85-87页 |
致谢 | 第87-89页 |
作者简介 | 第8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