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摘要 | 第1-4页 |
| ABSTRACT | 第4-7页 |
| 第一章 绪论 | 第7-15页 |
| ·本文研究背景及意义 | 第7-8页 |
| ·高桩码头接岸结构研究现状 | 第8-10页 |
| ·国外研究现状 | 第8页 |
| ·国内研究现状 | 第8-10页 |
| ·高填方岸坡稳定性研究现状 | 第10-11页 |
| ·码头结构与岸坡相互作用研究现状 | 第11-13页 |
| ·本文研究的目的及主要内容 | 第13-15页 |
| 第二章 适用于内河港高陡岸坡的接岸型式研究 | 第15-24页 |
| ·引言 | 第15页 |
| ·内河港高陡岸坡接岸型式选择的原则 | 第15-16页 |
| ·高桩码头常见的接岸型式 | 第16-21页 |
| ·我国沿海港区高桩码头常用接岸型式 | 第16-17页 |
| ·我国内河港区高桩梁板码头常用接岸型式 | 第17-21页 |
| ·适用于纳溪沟多用途码头高陡岸坡的新型接岸型式 | 第21-23页 |
| ·接岸结构与码头结构无直接作用 | 第21-22页 |
| ·接岸结构与码头结构直接相互作用 | 第22-23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23-24页 |
| 第三章 高陡岸坡稳定性分析基本原理及方法 | 第24-46页 |
| ·高陡岸坡稳定分析中极限平衡法基本理论及和假定 | 第24-26页 |
| ·高陡岸坡稳定分析中的数值计算方法 | 第26-33页 |
| ·高陡岸坡稳定分析中的渗流场—形变场的耦合分析 | 第33-34页 |
| ·高陡岸坡稳定分析有限元软件的选择 | 第34-38页 |
| ·PLAXIS 程序简介 | 第34-35页 |
| ·前处理有关问题介绍 | 第35-36页 |
| ·计算过程有关问题介绍 | 第36-38页 |
| ·内河港高陡岸坡接岸结构稳定性有限元分析 | 第38-44页 |
| ·浅覆盖层条件下岸坡稳定计算模型 | 第38-39页 |
| ·计算参数的确定 | 第39-40页 |
| ·施工过程模拟 | 第40-41页 |
| ·计算结果 | 第41-44页 |
| ·计算结果验证 | 第44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44-46页 |
| 第四章 接岸结构与码头结构无直接相互作用有限元分析 | 第46-67页 |
| ·引言 | 第46页 |
| ·港区地理位置 | 第46-50页 |
| ·设计水文条件 | 第46页 |
| ·工程地质条件 | 第46-49页 |
| ·工程设计方案简介 | 第49-50页 |
| ·接岸结构与码头结构相互作用分析 | 第50-66页 |
| ·模型的建立 | 第50-51页 |
| ·不考虑码头结构作用的接岸结构稳定性分析 | 第51-59页 |
| ·考虑码头结构作用的接岸结构稳定性分析 | 第59-66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66-67页 |
| 第五章 接岸结构与码头结构直接相互作用有限元分析 | 第67-77页 |
| ·引言 | 第67页 |
| ·接岸结构与码头结构相互作用分析 | 第67-76页 |
| ·模型的建立 | 第67-68页 |
| ·施工过程对接岸结构稳定性分析 | 第68-70页 |
| ·荷载变化对接岸结构稳定性分析 | 第70-73页 |
| ·库水位变化对接岸结构稳定性分析 | 第73-76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76-77页 |
| 第六章 不同接岸结构的作用对比分析 | 第77-84页 |
| ·施工过程对比分析 | 第77页 |
| ·荷载变化对比分析 | 第77-79页 |
| ·水位变化速度对比分析 | 第79-81页 |
| ·接岸结构优化设计 | 第81-82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82-84页 |
|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84-87页 |
| ·结论 | 第84-85页 |
| ·展望 | 第85-87页 |
| 致谢 | 第87-88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88-91页 |
|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著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| 第9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