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文化、科学、教育、体育论文--高等教育论文--思想政治教育、德育论文

大学生网络集群行为及其引导的案例研究

摘要第6-8页
Abstract第8-9页
导论第13-24页
    (一) 研究缘由与研究意义第13-14页
        1. 研究缘由第13页
        2. 研究意义第13-14页
    (二) 研究综述第14-21页
        1. 国外研究第14-16页
        2. 国内研究第16-20页
        3. 研究述评第20-21页
    (三) 研究问题、思路与方法第21-22页
        1. 研究问题第21页
        2. 研究思路第21-22页
        3. 研究方法第22页
    (四) 相关概念界定第22-24页
        1.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第22-23页
        2. 大学生网络集群行为第23页
        3. 大学生网络集群行为引导第23-24页
一、高校对大学生网络集群行为引导的重要性及理论依据第24-31页
    (一) 大学生网络集群行为的主要分类第25-28页
        1. 以行为内容为标准的分类第25-27页
        2. 以行为目的为标准的分类第27页
        3. 以是否转化为现实行动为标准的分类第27-28页
    (二) 高校对大学生网络集群行为引导的重要性第28-29页
        1. 有利于大学生健康发展第28页
        2. 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效开展第28页
        3. 增强社会正能量第28-29页
    (三) 高校对大学生网络集群行为引导的理论依据第29-31页
        1.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学的舆论引导理论第29-30页
        2. 网络传播学的舆论引导理论第30-31页
二、案例分析第31-55页
    (一) 案例选取与获取方法第32-33页
        1. 案例选取第32页
        2. 获取方法第32-33页
    (二) 案例简介第33-43页
        1. 案例一:大学生关于外滩遇难女生事件的网络集群行为第33-35页
        3. 案例二:大学生关于甲醛门事件的网络集群行为第35-39页
        4. 案例三:大学生关于救助患白血病同学的网络集群行为第39-40页
        5.案例四:大学生关于菲律宾南海仲裁案的网络集群行为第40-43页
    (三) 案例分析结果第43-55页
        1. 大学生网络集群行为的一般共性第43-49页
        2. 大学生网络集群行为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剖析第49-52页
        3. 高校对大学生网络集群行为引导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剖析第52-55页
三、高校对大学生网络集群行为引导的基本原则第55-69页
    (一) 教育性原则第55-59页
        1. 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导向第55-56页
        2. 坚持思想引导先行第56-57页
        3. 注重大学生媒介素养的培育第57-58页
        4. 加强大学生法律素养的培育第58-59页
    (二) 主动性原则第59-60页
        1. 时刻保持对大学生网络舆论的敏感性第59页
        2. 牢牢把握舆论引导权第59-60页
        3. 积极应对及时干预第60页
    (三) 针对性原则第60-62页
        1. 针对大学生网民群体的特征第61页
        2. 针对大学生网络集群行为的演变过程第61-62页
    (四) 创新性原则第62-66页
        1. 创新沟通渠道第62-63页
        2. 创新沟通方式第63-65页
        3. 创新沟通的广度和深度第65-66页
    (五) 协同性原则第66-69页
        1. 完善组织协同第66-67页
        2. 完善机制协同第67-68页
        3. 加强网上引导与网下引导的协同第68-69页
四、高校对三种不同类型的大学生网络集群行为引导的探索第69-78页
    (一) 对情感表达型的大学生网络集群行为的引导第69-72页
        1. 坚持正面引导为主第69-70页
        2. 做好心理疏导工作第70-71页
        3. 培养大学生自我调控能力第71-72页
    (二) 对利益诉求型的大学生网络集群行为的引导第72-74页
        1. 畅通大学生利益诉求渠道第72-73页
        2. 准确把握大学生利益诉求第73页
        3. 区别对待不同性质的利益诉求第73-74页
    (三) 对社会参与型的大学生网络集群行为的引导第74-78页
        1. 完善大学生社会参与的引导机制第74-76页
        2. 提高大学生网络社会参与的水平第76页
        3. 逐渐把对大学生社会参与的引导作为高校的常态化工作第76-78页
结语第78-79页
参考文献第79-84页
致谢第84页

论文共84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双向互动模式的建构研究
下一篇:国际核心素养背景下日本中小学生涯教育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