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缩略语 | 第8-12页 |
1 研究背景 | 第12-25页 |
1.1 阿维菌素及其生物合成途径 | 第12-16页 |
1.2 洛伐他汀以及生物合成途径简介 | 第16-20页 |
1.3 支链氨基酸分解代谢途径简介 | 第20-24页 |
1.4 本实验研究目的和意义 | 第24-25页 |
2 材料和方法 | 第25-39页 |
2.1 材料 | 第25-33页 |
2.1.1 本实验所用质粒和菌株 | 第25-26页 |
2.1.2 本实验所用引物 | 第26-28页 |
2.1.3 本实验所用仪器 | 第28页 |
2.1.4 培养基及试剂 | 第28-33页 |
2.2 方法 | 第33-39页 |
2.2.1 菌种的保藏 | 第33页 |
2.2.2 大肠杆菌质粒提取 | 第33页 |
2.2.3 引物的设计和合成 | 第33页 |
2.2.4 PCR反应体系 | 第33页 |
2.2.5 DNA片段的切胶回收 | 第33-34页 |
2.2.6 链霉菌总DNA小量提取 | 第34页 |
2.2.7 钙转和电转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| 第34-35页 |
2.2.7.1 钙转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| 第34页 |
2.2.7.2 电转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| 第34-35页 |
2.2.8 质粒或DNA片段的转化 | 第35页 |
2.2.9 PCR-Targeting技术 | 第35-36页 |
2.2.10 大肠杆菌和链霉菌间的接合转移 | 第36-37页 |
2.2.11 阿维菌素及其衍生物的发酵和制备 | 第37页 |
2.2.12 阿维菌素及其衍生物的检测 | 第37页 |
2.2.13 相关蛋白表达条件 | 第37-38页 |
2.2.14 HRV 3C Protease处理融合蛋白条件 | 第38页 |
2.2.15 胰蛋白酶处理蛋白条件 | 第38页 |
2.2.16 目标肽段的检测方法 | 第38-39页 |
3 实验结果与讨论 | 第39-55页 |
3.1 构建lovF替换阿维菌素起始模块的质粒 | 第39-42页 |
3.1.1 构建携带有lovF基因及壮观霉素抗性基因的载体 | 第39-40页 |
3.1.2 利用lovF替阿维菌素起始模块 | 第40-41页 |
3.1.3 S.avermitilis 329重组菌株检测结果 | 第41-42页 |
3.1.4 小结 | 第42页 |
3.2 支链氨基酸脱氢酶激酶的筛选 | 第42-45页 |
3.2.1 构建携带有支链氨基酸脱氢酶激酶的质粒 | 第42-43页 |
3.2.2 支链氨基酸脱氢酶激酶体内活性检测结果 | 第43-45页 |
3.2.3 小结 | 第45页 |
3.3 支链氨基酸脱氢酶激酶体外活性检测 | 第45-49页 |
3.3.1 支链氨基酸脱氢酶激酶表达载体的构建 | 第45-47页 |
3.3.2 蛋白反应条件的尝试 | 第47页 |
3.3.3 目标肽段检测结果 | 第47-49页 |
3.3.4 小结 | 第49页 |
3.4 双氢多拉菌素的制备 | 第49-55页 |
3.4.1 环己烷甲酰-SNAC的合成 | 第49-51页 |
3.4.2 构建含有支链氨基酸脱氢酶激酶和KanR抗性基因的质粒 | 第51页 |
3.4.3 利用重组菌株S.avermitilis DQ319生产双氢多拉菌素 | 第51-54页 |
3.4.4 小结 | 第54-55页 |
4. 总结和展望 | 第55-5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6-61页 |
致谢 | 第61-62页 |
硕士期间研究成果 | 第62-6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