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1 前言 | 第9-20页 |
1.1 暗发酵产氢的优势及研究现状 | 第9-14页 |
1.1.1 氢能的特点及主要来源 | 第9页 |
1.1.2 生物制氢技术 | 第9-10页 |
1.1.3 生物制氢主要方法 | 第10-12页 |
1.1.3.1 微藻和蓝细菌生物光解水制氢 | 第10-11页 |
1.1.3.2 光合细菌光分解有机物制氢 | 第11页 |
1.1.3.3 有机物暗发酵制氢 | 第11-12页 |
1.1.4 暗发酵制氢的优势 | 第12页 |
1.1.5 暗发酵制氢的研究进展 | 第12-14页 |
1.1.5.1 接种物对暗发酵制氢的影响 | 第13页 |
1.1.5.2 反应底物对暗发酵制氢的影响 | 第13页 |
1.1.5.3 pH对暗发酵制氢的影响 | 第13页 |
1.1.5.4 温度对暗发酵制氢的影响 | 第13页 |
1.1.5.5 离子对暗发酵制氢的影响 | 第13-14页 |
1.2 肠杆菌类细菌高效产氢的研究现状 | 第14-15页 |
1.3 产氢微生物产氢机理的研究现状 | 第15-19页 |
1.3.1 对产氢酶的研究 | 第15-18页 |
1.3.1.1 固氮酶 | 第15-16页 |
1.3.1.2 NiFe-氢酶 | 第16页 |
1.3.1.3 Fe-氢酶 | 第16-17页 |
1.3.1.4 FeFe-氢酶 | 第17-18页 |
1.3.2 对暗发酵产氢途径的研究 | 第18-19页 |
1.4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| 第19-20页 |
2 阴沟肠杆菌的产氢机理研究 | 第20-28页 |
2.1 引言 | 第20页 |
2.2 材料和方法 | 第20-22页 |
2.2.1 菌株的培养 | 第20页 |
2.2.2 蛋白质组分析 | 第20-21页 |
2.2.2.1 蛋白质样品准备 | 第20-21页 |
2.2.2.2 酶解消化 | 第21页 |
2.2.2.3 液相质谱分析 | 第21页 |
2.2.2.4 数据分析 | 第21页 |
2.2.3 ~(13)C标记代谢流分析 | 第21-22页 |
2.2.4 代谢产物分析 | 第22页 |
2.3 结果分析 | 第22-26页 |
2.3.1 产氢状况 | 第22页 |
2.3.2 厌氧发酵产物 | 第22-23页 |
2.3.3 蛋白质组分析 | 第23-25页 |
2.3.4 代谢流分析 | 第25-26页 |
2.4 讨论 | 第26-28页 |
3 淡水和海水盐度条件下成团泛菌产氢机制的差异分析 | 第28-40页 |
3.1 引言 | 第28页 |
3.2 材料和方法 | 第28-31页 |
3.2.1 基因组 | 第28-29页 |
3.2.1.1 菌株培养和DNA提取 | 第28页 |
3.2.1.2 测序和组装 | 第28页 |
3.2.1.3 基因组分析 | 第28-29页 |
3.2.2 蛋白质组 | 第29页 |
3.2.3 代谢产物分析 | 第29页 |
3.2.4 实时荧光定量PCR | 第29-31页 |
3.2.4.1 RNA提取 | 第29页 |
3.2.4.2 反转录 | 第29-30页 |
3.2.4.3 引物合成 | 第30页 |
3.2.4.4 扩增效率验证 | 第30-31页 |
3.2.4.5 实时荧光定量PCR | 第31页 |
3.3 结果 | 第31-39页 |
3.3.1 基因组 | 第31-33页 |
3.3.1.1 基因组一般特征 | 第31页 |
3.3.1.2 功能注释 | 第31-33页 |
3.3.2 厌氧发酵产物 | 第33页 |
3.3.3 蛋白质组分析 | 第33-34页 |
3.3.4 实时荧光定量PCR | 第34-39页 |
3.4 讨论 | 第39-40页 |
4 结论 | 第40-41页 |
5 展望 | 第41-42页 |
6 参考文献 | 第42-50页 |
7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| 第50-51页 |
8 致谢 | 第51-52页 |
附录 | 第52-9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