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农业科学论文--农作物论文

基于流式细胞术的斑茅倍性和DNA含量分析及其与生物学特征的关联研究

摘要第7-9页
ABSTRACT第9-10页
引言第11-12页
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2-22页
    1 斑茅种质的开发利用第12-14页
        1.1 斑茅种质特性第12-14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1.1 斑茅的生物学特性第12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1.2 斑茅的植物分类地位第12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1.3 斑茅的遗传背景研究第12-14页
        1.2 斑茅的研究与利用第14页
    2 植物染色体倍性的分析方法第14-17页
        2.1 间接鉴定法第15-17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1.1 形态方面第15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1.2 生理生化指标方面第15-16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1.3 生育状况方面第16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1.4 细胞学方面第16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1.5 分子水平方面第16-17页
        2.2 直接鉴定法第17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2.1 染色体计数法第17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2.2 核型分析鉴定第17页
    3 植物的DNA含量研究概况第17-18页
    4 关于流式细胞仪的介绍第18-22页
        4.1 流式细胞仪的主要组件构成及工作原理第18-19页
        4.2 FCM在植物学中的应用第19-22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4.2.1 植物倍性分析第19-20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4.2.2 植物染色体分析和分选第20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4.2.3 植物生理学研究第20-22页
第二章 55个斑茅种质资源倍性和DNA含量的测定第22-36页
    1 材料与方法第22-24页
        1.1 试验地概况第22页
        1.2 供试材料第22页
        1.3 试验设计与方法第22-23页
        1.4 核悬浮和流式细胞仪分析第23页
        1.5 数据分析第23-24页
    2 结果与分析第24-27页
        2.1 斑茅倍性水平的确定第24页
        2.2 斑茅DNA含量的测定第24-27页
    3 讨论第27-36页
        3.1 标准植物的选择第27-28页
        3.2 缓冲液的选择第28-29页
        3.3 内标法与外标法第29-34页
        3.4 碎片产生的原因及解决方法第34-35页
        3.5 斑茅的倍性水平和DNA含量的确定第35-36页
第三章 斑茅生物学性状与倍性水平和DNA含量的相关性第36-52页
    1 材料与方法第36-38页
        1.1 试验地概况第36页
        1.2 供试材料第36-37页
        1.3 试验设计与方法第37页
        1.4 测定项目及方法第37-38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4.1 农艺性状的测定第37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4.2 化学成分的测定第37-38页
        1.5 数据分析第38页
    2 结果与分析第38-48页
        2.1 以斑茅生物学性状为依据的聚类分析第38-40页
        2.2 斑茅各农艺性状与其倍性水平和DNA含量的相关性第40-44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2.1 株高与其倍性水平和DNA含量的相关性第40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2.2 茎粗与其倍性水平和DNA含量的相关性第40-41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2.3 叶长与其倍性水平和DNA含量的相关性第41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2.4 叶宽与其倍性水平和DNA含量的相关性第41-42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2.5 分蘖与其倍性水平和DNA含量的相关性第42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2.6 单株鲜重与其倍性水平和DNA含量的相关性第42-43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2.7 单株干重与其倍性水平和DNA含量的相关性第43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2.8 干鲜比与其倍性水平和DNA含量的相关性第43-44页
        2.3 斑茅化学成分与其倍性水平和DNA含量的相关性第44-47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3.1 纤维素含量与其倍性水平和DNA含量的相关性第44-45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3.2 半纤维素含量与其倍性水平和DNA含量的相关性第45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3.3 木质素含量与其倍性水平和DNA含量的相关性第45-46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3.4 粗灰分含量与其倍性水平和DNA含量的相关性第46-47页
        2.4 采集地与斑茅倍性水平和DNA含量的相关性第47-48页
    3 讨论第48-52页
        3.1 斑茅生物学性状的聚类分析第48页
        3.2 斑茅生物学性状与倍性水平和DNA含量的相关性第48-50页
        3.3 斑茅种质资源采集地与斑茅倍性水平和DNA含量的相关性第50-52页
第四章 综合讨论与全文结论第52-54页
    4.1 综合讨论第52-53页
    4.2 全文结论第53-54页
创新之处第54-56页
参考文献第56-64页
附录第64-84页
致谢第84页

论文共84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云南玉米品种在长江下游地区生长中后期光合产物的分配和转运
下一篇:农作物秸秆青贮饲料中耐低温乳酸菌的筛选、鉴定及验证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