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9-15页 |
1.1 研究的目的 | 第9-10页 |
1.2 研究的意义 | 第10-11页 |
1.2.1 理论意义 | 第10-11页 |
1.2.2 现实意义 | 第11页 |
1.3 国内外研究动态 | 第11-13页 |
1.3.1 国内研究动态 | 第11-12页 |
1.3.2 国外研究动态 | 第12-13页 |
1.3.3 研究述评 | 第13页 |
1.4 研究思路与方法 | 第13-14页 |
1.4.1 研究思路 | 第13-14页 |
1.4.2 研究方法 | 第14页 |
1.5 创新点及不足之处 | 第14-15页 |
1.5.1 创新之处 | 第14页 |
1.5.2 本文的不足 | 第14-15页 |
第2章 乡村治理的相关理论 | 第15-20页 |
2.1 治理理论 | 第15-16页 |
2.2 乡村治理理论 | 第16-18页 |
2.2.1 治理主体多元化 | 第16-17页 |
2.2.2 权力配置多元化 | 第17页 |
2.2.3 以公共利益为目标导向 | 第17页 |
2.2.4 治理过程自主化 | 第17-18页 |
2.3 中国乡村社会治理变迁论 | 第18-20页 |
2.3.1 二十世纪以前的传统中国的乡村治理模式 | 第18-19页 |
2.3.2 二十世纪的我国乡村治理模式 | 第19-20页 |
第3章 农村人口流动与东安县农村人口流动情况 | 第20-28页 |
3.1 农村人口流动的相关概念 | 第20-21页 |
3.2 新中国农村人口流动简介 | 第21-22页 |
3.2.1 我国成立初期(1949—1959) | 第21页 |
3.2.2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到改革开放之前(1960—1978) | 第21-22页 |
3.2.3 1978年至今的农村人口流动(1978—) | 第22页 |
3.3 东安县人口流动情况 | 第22-26页 |
3.3.1 东安县简况 | 第22-23页 |
3.3.2 东安县人口流动特点 | 第23-25页 |
3.3.3 东安具人口流动后乡村建设存在的问题 | 第25-26页 |
3.4 东安县人口流动的原因 | 第26-28页 |
第4章 东安县乡村治理现状与人口流动后造成的乡村治理问题 | 第28-37页 |
4.1 东安县乡村治理现状 | 第28-32页 |
4.1.1 东安县乡村治理主体与权力配置现状 | 第28-29页 |
4.1.2 东安县乡村自治过程与目的 | 第29-32页 |
4.2 东安县乡村治理存在的问题 | 第32-35页 |
4.2.1 现有村社管理制度使村庄出现治理危机 | 第32-33页 |
4.2.2 乡村社会治理本土化优秀人才队伍的缺失 | 第33-34页 |
4.2.3 不完善的社会组织对治理环境的影响 | 第34-35页 |
4.3 人口流动对东安县乡村治理的影响 | 第35-37页 |
4.3.1 村庄权利组织治理力量的缺失 | 第35页 |
4.3.2 村庄公共组织权威下降 | 第35-36页 |
4.3.3 村民身心与村社治安堪忧 | 第36页 |
4.3.4 传统手艺无人继承,公共基础设施无人维修 | 第36-37页 |
第5章 研究结论与相关政策建议 | 第37-42页 |
5.1 构建乡村治理主体多样化,达到权利配置多元化,补充乡村治理主体力量 | 第37-38页 |
5.2 以公共利益为目标导向,加快东安县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与乡村规划,注重东安县传统文化的传承,提升东安乡村综合治理水平 | 第38-40页 |
5.3 调动东安县农民参与乡村基层组织自主治理过程的积极性,提高村庄公共组织的权威 | 第40-42页 |
第6章 结论及展望 | 第42-4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3-46页 |
致谢 | 第46-47页 |
作者简介 | 第4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