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医药、卫生论文--药学论文--药事组织论文

缺陷药品侵权之诉消费者举证责任研究

中文摘要第2-3页
ABSTRACT第3-4页
1. 引言第8-15页
    1.1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8-9页
    1.2 该领域存在的问题第9-11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举证责任双重含义混淆不清第9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我国法规对于证据的规定过于简约第9-10页
        1.2.3 申请调查取证等规则应当具体化第10-11页
    1.3 领域现状第11-12页
    1.4 相关说明第12-13页
        1.4.1 缺陷药品第12-13页
        1.4.2 举证责任第13页
        1.4.3 “消费者”的界定第13页
    1.5 研究方法第13-14页
        1.5.1 文献研究第13-14页
        1.5.2 案例研究第14页
        1.5.3 比较分析法第14页
    1.6 技术路线第14-15页
2. 缺陷药品侵权之诉消费者所需承担的举证责任第15-24页
    2.1 民事诉讼中举证责任的分配原则第15-18页
        2.1.1 实体法及司法解释的规定第15-16页
        2.1.2 当事人约定第16页
        2.1.3 一般规则第16-17页
        2.1.4 公平及诚实信用原则第17-18页
    2.2 缺陷药品侵权诉讼中费者所需承担的举证责任第18-24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法规明文规定的举证责任第18-19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法规解读与探讨第19-24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2.2.1 符合质量标准与药品缺陷的认定第19-20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2.2.2 不符合质量标准与药品缺陷的认定第20-21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2.2.3 立法漏洞分析第21-24页
3. 相关证据规则第24-32页
    3.1 证据的“三性”原则第24-32页
        3.1.1 真实性第25-26页
        3.1.2 合法性第26-30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1.2.1 形式合法第26-29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1.2.2 程序与方法合法第29-30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1.2.3 来源合法第30页
        3.1.3 关联性第30-32页
4. 证据的举证时限与获取方式第32-43页
    4.1 举证主体第32-33页
        4.1.1 当事人及诉讼代理人第32页
        4.1.2 人民法院第32-33页
    4.2 举证时限第33-35页
    4.3 消费者收集证据的方式第35-43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 消费者自行保留和获取证据第35-36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4.3.1.1 事先保留第35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4.3.1.2 事后收集第35-36页
        4.3.2 申请证据保全第36-38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4.3.2.1 申请法院保全证据第36-37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4.3.2.2 申请公证机关证据保全第37-38页
        4.3.3 申请鉴定第38-39页
        4.3.4 申请法院调查取证第39-40页
        4.3.5 申请行政监管部门介入第40-41页
        4.3.6 申请行政公开第41-43页
5. 具体情形下消费者的举证内容研究第43-51页
    5.1 使用药品的证明第43页
    5.2 损害事实的证明第43-44页
    5.3 因果关系的证明第44-51页
        5.3.1 使用药品后出现损害结果第45页
        5.3.2 初步排除其他原因造成损害的可能性第45-46页
        5.3.3 药品存在致人损害的缺陷第46-51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5.3.3.1 研究缺陷第47-48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5.3.3.2 生产缺陷第48-49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5.3.3.3 警示缺陷第49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5.3.3.4 储存缺陷第49-50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5.3.3.5 缺陷的举证第50-51页
6. 总结与讨论第51-53页
参考文献第53-57页
致谢第57-58页
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、专著及科研成果(示例)第58-59页

论文共59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紫花地丁中黄酮和微量元素的分析及其配合物的合成
下一篇:已上市中药药品说明书目前存在的问题及相关法律问题探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