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3-4页 |
ABSTRACT | 第4-5页 |
绪论 | 第9-18页 |
一、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| 第9-12页 |
(一)选题背景 | 第9-10页 |
(二)研究意义 | 第10-12页 |
二、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| 第12-15页 |
(一)国外研究文献综述 | 第12-13页 |
(二)国内研究文献综述 | 第13-15页 |
三、研究思路 | 第15-16页 |
四、研究方法 | 第16-17页 |
(一)文献研究法 | 第16页 |
(二)比较研究法 | 第16页 |
(三)定性分析法 | 第16-17页 |
五、技术路线 | 第17-18页 |
第一章 监狱罪犯劳动改造职能界说 | 第18-29页 |
第一节 罪犯劳动改造的概念界定 | 第18-20页 |
一、罪犯劳动 | 第18页 |
二、罪犯劳动改造 | 第18-20页 |
第二节 罪犯劳动改造相关概述 | 第20-26页 |
一、罪犯劳动改造的特点 | 第20-23页 |
二、罪犯劳动改造的本质 | 第23页 |
三、罪犯劳动改造的地位 | 第23-24页 |
四、罪犯劳动改造的效益 | 第24页 |
五、罪犯劳动改造的规律 | 第24-26页 |
第三节 罪犯劳动改造的职能属性 | 第26-29页 |
一、惩罚性 | 第26页 |
二、教育性 | 第26页 |
三、养成性 | 第26-27页 |
四、激励性 | 第27页 |
五、保障性 | 第27页 |
六、经济性 | 第27-28页 |
七、稳定性 | 第28-29页 |
第二章 现阶段云南省H监狱劳动改造职能履行现状 | 第29-35页 |
第一节 H监狱组织结构现状 | 第29-32页 |
一、组织机构的设置及职能 | 第29-31页 |
二、H监狱领导岗位设置情况 | 第31页 |
三、H监狱罪犯关押情况 | 第31-32页 |
第二节 H监狱罪犯劳动改造职能履行现状 | 第32-35页 |
第三章 云南省H监狱劳动改造职能履行面临困境及原因分析 | 第35-42页 |
第一节 面临的困境 | 第35-39页 |
一、困境一:劳动改造执法观念定位不准确 | 第35-36页 |
二、困境二:监狱体制改革不到位 | 第36页 |
三、困境三:监狱和监狱企业人事制度人员结构不合理 | 第36-37页 |
四、困境四:法律法规体系不完善 | 第37-38页 |
五、困境五:权力配置不合理 | 第38页 |
六、困境六:人力资源管理不合理 | 第38-39页 |
七、困境七:监狱生产设置与改造需求不吻合 | 第39页 |
第二节 困境形成的原因 | 第39-42页 |
一、改造功能强化,惩罚功能弱化 | 第39-40页 |
二、监企关系不顺,互相掣肘 | 第40页 |
三、执法层面缺乏操作性强的法律法规 | 第40页 |
四、监狱警察人事制度建设不完善 | 第40-41页 |
五、劳动改造教育设置不合理 | 第41页 |
六、罪犯劳动报酬不明确,不规范 | 第41-42页 |
第四章 国外监狱履行劳动改造职能的启示 | 第42-46页 |
第一节 国外监狱履行劳动改造职能的实践 | 第42-44页 |
一、美国监狱劳动改造组织情况——雇佣罪犯劳动 | 第42-43页 |
二、新加坡、加拿大监狱劳动改造的组织与管理——成立相对独立管理机构 | 第43页 |
三、意大利劳动改造法治化——依法治监,法治化程度高 | 第43-44页 |
四、韩国监狱劳动改造管理——劳动改造具有强制性和惩罚性 | 第44页 |
第二节 国外监狱履行劳动改造职能的启示 | 第44-46页 |
一、坚持劳动改造罪犯 | 第44-45页 |
二、实行监企分开 | 第45页 |
三、建立相对独立的全省监狱生产管理机构 | 第45页 |
四、加强监狱劳动改造法治化建设 | 第45-46页 |
第五章 破解云南省H监狱劳动改造职能履行困境的对策建议 | 第46-58页 |
第一节 推动劳动改造制度法治化进程 | 第46-48页 |
一、在《监狱法》中增设“罪犯劳动改造”专章 | 第46页 |
二、在《监狱法》中明确“有劳动能力标准”内容 | 第46-47页 |
三、在《监狱法》中补充完善“罪犯劳动报酬”的规定 | 第47页 |
四、在《监狱法》中增加“安全保障”条款 | 第47-48页 |
第二节 深化监狱体制改革,为强化罪犯劳动改造职能创造前提 | 第48-49页 |
一、完善经费全额保障制度和相关的配套政策 | 第48页 |
二、规划监狱和监狱企业运行机制 | 第48-49页 |
第三节 深化监狱机构改革,加强和完善监狱警察队伍建设 | 第49-51页 |
一、规范机构设置 | 第50页 |
二、加强和完善监狱警察队伍 | 第50-51页 |
第四节 摒弃传统思维和做法,建立新型改造模式 | 第51-54页 |
一、立足罪犯改造需要安排劳动作业模式 | 第51-52页 |
二、实施罪犯劳动岗位轮换或竞争上岗制度 | 第52-53页 |
三、实行罪犯分级劳动处遇模式 | 第53-54页 |
四、实现罪犯劳动与技能培训相结合的模式 | 第54页 |
第五节 建立和完善科学的罪犯劳动报酬制度 | 第54-58页 |
一、设计的意义 | 第55页 |
二、遵循的原则 | 第55页 |
三、罪犯劳动报酬的组成 | 第55页 |
四、罪犯劳动报酬的标准 | 第55-56页 |
五、罪犯劳动报酬的使用 | 第56页 |
六、罪犯劳动报酬的监督 | 第56-58页 |
结束语 | 第58-5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9-62页 |
致谢 | 第6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