助力器壳体冲孔翻边参数预测及优化设计仿真
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0-18页 |
1.1 引言 | 第10-13页 |
1.2 金属塑性成形技术概述 | 第13-14页 |
1.2.1 有限元分析法 | 第13-14页 |
1.2.2 金属塑性成形发展概述 | 第14页 |
1.3 板材冲压成形数值模拟技术国内外发展现状 | 第14-16页 |
1.4 AutoForm软件简介 | 第16-17页 |
1.4.1 AutoForm软件算法 | 第16页 |
1.4.2 AutoForm的特点 | 第16-17页 |
1.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| 第17页 |
1.6 本章小结 | 第17-18页 |
第2章 板材冲压成形理论及数值模拟技术 | 第18-28页 |
2.1 金属材料有限元理论 | 第18-22页 |
2.1.1 非线性金属板材屈服准则 | 第18-19页 |
2.1.2 塑性硬化和塑性流动 | 第19-20页 |
2.1.3 金属材料本构关系 | 第20-22页 |
2.2 应力与应变的关系 | 第22页 |
2.3 单元理论 | 第22-23页 |
2.3.1 单元类型及选择 | 第22-23页 |
2.3.2 壳单元结构理论 | 第23页 |
2.4 数值模拟分析的求解算法 | 第23-25页 |
2.5 网格自适应技术 | 第25页 |
2.6 接触力及摩擦力的计算 | 第25-26页 |
2.6.1 接触力的计算 | 第25页 |
2.6.2 摩擦力的计算 | 第25-26页 |
2.7 最大减薄率 | 第26-27页 |
2.8 本章小结 | 第27-28页 |
第3章 助力器前壳体冲孔翻边成形工艺理论 | 第28-42页 |
3.1 冲压成形理论基础 | 第28-35页 |
3.1.1 冲孔工艺 | 第28-31页 |
3.1.2 翻孔成形工艺 | 第31-35页 |
3.2 前壳体的成形特点及冲压工艺要求 | 第35-36页 |
3.3 前壳体冲压成形工艺计算 | 第36-40页 |
3.3.1 冲压拉深系数 | 第36-37页 |
3.3.2 冲孔翻边高度计算 | 第37-38页 |
3.3.3 毛坯尺寸D的计算 | 第38-39页 |
3.3.4 冲裁力的计算 | 第39页 |
3.3.5 拉深力及压边力的计算 | 第39-40页 |
3.4 前壳体冲压成形工艺排布 | 第40-41页 |
3.4.1 冲压工艺设计原则 | 第40页 |
3.4.2 前壳体冲压成形工艺路线 | 第40-41页 |
3.5 本章小结 | 第41-42页 |
第4章 助力器前壳体冲孔翻边参数预测及优化设计 | 第42-58页 |
4.1 成形极限图简介 | 第42页 |
4.2 前壳体数值模拟分析的前期准备 | 第42-45页 |
4.2.1 CAD模型的建立及读入 | 第42-45页 |
4.2.2 冲压工艺参数设置 | 第45页 |
4.3 助力器前壳体成形优化设计过程 | 第45-49页 |
4.4 数值模拟结果分析及参数预测 | 第49-57页 |
4.5 本章小结 | 第57-58页 |
第5章 冲孔翻边模具设计及冲压缺陷分析 | 第58-70页 |
5.1 冷冲压模具主要零部件 | 第58-59页 |
5.2 冲孔翻边工序模具设计 | 第59-63页 |
5.2.1 冲孔翻边工艺路线分析 | 第59-61页 |
5.2.2 模具设计 | 第61-63页 |
5.3 冲压缺陷分析 | 第63-69页 |
5.3.1 切边冲孔毛刺 | 第63-65页 |
5.3.2 划痕及刮伤 | 第65页 |
5.3.3 起皱 | 第65-67页 |
5.3.4 破裂 | 第67页 |
5.3.5 回弹 | 第67-68页 |
5.3.6 滑移线 | 第68页 |
5.3.7 变薄 | 第68页 |
5.3.8 翻口材料堆积 | 第68-69页 |
5.4 本章小结 | 第69-70页 |
第6章 结论 | 第70-72页 |
6.1 总结 | 第70页 |
6.2 展望 | 第70-72页 |
致谢 | 第72-7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4-7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