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哲学、宗教论文--心理学论文--心理过程与心理状态论文--感觉与知觉论文

生成知觉观研究

摘要第3-5页
Abstract第5-6页
导言第10-18页
    一、研究背景第10-12页
    二、研究思路第12-15页
    三、研究方法第15-18页
第一章 知觉研究范式的更迭第18-36页
    第一节 传统认知主义与机械隐喻第18-25页
        一、传统认知主义的思想渊源第18-19页
        二、视觉特征捆绑问题和客观表征第19-21页
        三、视觉编码实验与算法规则第21-23页
        四、机械隐喻及其局限第23-25页
    第二节 具身认知的主题与危机第25-30页
        一、具身性及知觉问题第25-27页
        二、具身认知的危机第27-28页
        三、观念整合的平台第28-30页
    第三节 认知研究的新方向第30-36页
        一、新范式的两个基本条件第30-31页
        二、自创生与身心关系第31-33页
        三、各学科与领域之间的衔接第33-36页
第二章 生成知觉观的核心理念第36-60页
    第一节 理论溯源第36-40页
        一、在世之存在的载体第36-37页
        二、相互作用的认知发展观第37-39页
        三、生态心理学与直接知觉第39-40页
    第二节 生成进路的基本观念第40-45页
        一、生成的含义第40-41页
        二、生成的核心概念第41-45页
    第三节 动态的感知—运动环路第45-51页
        一、自治与操作闭合第45-47页
        二、感觉运动的权变理论第47-50页
        三、改头换面的行为主义?第50-51页
    第四节 知觉、情绪与意义建构第51-60页
        一、认知与情绪的分裂与整合第51-54页
        二、活的身体的“意义世界”第54-56页
        三、意义建构与效价第56-60页
第三章 生成进路对基本知觉问题的阐释第60-84页
    第一节 知觉的“非充分性决定”论题第60-68页
        一、视网膜映像等同于知觉内容吗?第60-62页
        二、“非充分决定”论题第62-63页
        三、“非充分决定”的典型哲学阐释第63-65页
        四、知觉呈现的虚拟性第65-66页
        五、“不在场”物的呈现第66-68页
    第二节 知觉的直接性与间接性第68-74页
        一、历史渊源第68-70页
        二、理论分歧第70-72页
        三、生成进路的解释第72-74页
    第三节 颜色知觉例说第74-84页
        一、科学理论中的“颜色”第74-75页
        二、颜色的主客观之争第75-79页
        三、颜色的相对主义第79-80页
        四、生成的颜色世界第80-84页
第四章 社会性知觉及其意义建构第84-97页
    第一节 社会知觉理论发展脉络第84-91页
        一、两种传统理论的比较第84-86页
        二、具身模拟论——前进还是倒退?第86-88页
        三、镜像神经元告诉我们什么?第88-91页
    第二节 社会交互中的意义建构第91-97页
        一、社会交互与知觉第92-94页
        二、共享的意义建构第94-97页
第五章 文化与知觉构形第97-108页
    第一节 进化心理学——自然选择的程序设计第97-102页
        一、“点唱机模型”第97-99页
        二、进化的知觉适应机制第99-100页
        三、进化心理学的理论困境第100-102页
    第二节 知觉与文化适应第102-108页
        一、发展与学习在知觉构型中的作用第102-104页
        二、自然选择的角色第104-105页
        三、文化适应的主体第105-108页
参考文献第108-114页
后记第114-115页

论文共115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气候变化和土地利用变化背景下淮河流域中上游径流变化研究
下一篇:大数据处理技术与系统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