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7页 |
Abstract | 第7-11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20-48页 |
1.1 问题的提出 | 第20-21页 |
1.2 气候变化的径流响应研究 | 第21-34页 |
1.2.1 气候变化情景的构建与降尺度方法 | 第21-22页 |
1.2.2 水文模拟 | 第22-25页 |
1.2.3 水文响应 | 第25-34页 |
1.3 土地利用/覆被变化干扰气候变化径流响应的研究 | 第34-40页 |
1.3.1 土地利用/覆被变化径流响应的研究 | 第34-38页 |
1.3.2 土地利用/覆被变化对气候变化径流响应过程的影响 | 第38-40页 |
1.4 淮河流域降水和径流变化研究 | 第40-44页 |
1.4.1 淮河流域降水变化研究 | 第40-42页 |
1.4.2 淮河流域径流变化研究 | 第42-44页 |
1.5 研究思路及主要内容 | 第44-48页 |
1.5.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| 第44-45页 |
1.5.2 研究内容 | 第45-46页 |
1.5.3 技术路线 | 第46-48页 |
第二章 流域特征及数据和方法 | 第48-71页 |
2.1 淮河流域概况 | 第48-52页 |
2.1.1 自然地理 | 第48-50页 |
2.1.2 水文气象 | 第50页 |
2.1.3 河流水系 | 第50-51页 |
2.1.4 自然灾害 | 第51-52页 |
2.1.5 研究区域 | 第52页 |
2.2 数据来源及处理 | 第52-66页 |
2.2.1 气候数据及其处理 | 第52-55页 |
2.2.2 流量数据 | 第55-56页 |
2.2.3 土地利用/覆被数据来源及处理 | 第56-65页 |
2.2.4 土壤数据及其处理 | 第65-66页 |
2.2.5 其他基础地理数据 | 第66页 |
2.3 主要分析方法 | 第66-69页 |
2.3.1 趋势分析 | 第66-67页 |
2.3.2 概率分布拟合及检验方法 | 第67-68页 |
2.3.3 重现期及重现水平的计算方法 | 第68页 |
2.3.4 其他描述性统计量 | 第68页 |
2.3.5 SWAT模型 | 第68-69页 |
2.3.6 空间插值方法 | 第69页 |
2.4 小结 | 第69-71页 |
第三章 淮河流域气候变化对径流的影响—统计方法 | 第71-113页 |
3.1 淮河流域气候变化的主要特征 | 第71-78页 |
3.1.1 淮河流域平均气候变化的特征 | 第71-72页 |
3.1.2 淮河流域极端气候变化的特征 | 第72-78页 |
3.2 淮河流域降水极值变化对径流的影响 | 第78-87页 |
3.2.1 淮河流域流量极值的主要特征 | 第78-79页 |
3.2.2 淮河流域降水极值变化对径流的影响 | 第79-87页 |
3.3 淮河流域汛期极端过程降水的特征及其对洪涝的影响 | 第87-101页 |
3.3.1 淮河流域汛期极端过程降水与极端流量的关系 | 第87-88页 |
3.3.2 淮河流域汛期极端过程降水的特征 | 第88-94页 |
3.3.3 淮河流域汛期极端流量的特征 | 第94-97页 |
3.3.4 淮河流域汛期极端过程降水和极端流量的关系:重现水平的比较 | 第97-98页 |
3.3.5 淮河流域汛期极端过程降水和极端流量的关系:典型洪涝年份的分析 | 第98-101页 |
3.4 RegCM3模拟的淮河流域气候特征 | 第101-110页 |
3.4.1 平均气候 | 第102-104页 |
3.4.2 极端过程降水的比较 | 第104-110页 |
3.5 小结 | 第110-113页 |
第四章 淮河流域气候变化对径流的影响—水文模拟 | 第113-136页 |
4.1 淮河流域SWAT模型的构建 | 第113-119页 |
4.1.1 SWAT模型参数库的建立 | 第113-117页 |
4.1.2 SWAT运行过程及相关参数的设置 | 第117-119页 |
4.2 淮河流域SWAT模型的率定和验证 | 第119-128页 |
4.2.1 率定方法的选择 | 第119页 |
4.2.2 率定参数的选择 | 第119-120页 |
4.2.3 率定的过程 | 第120-121页 |
4.2.4 率定和验证效果评价 | 第121-128页 |
4.3 淮河流域气候变化对径流的影响 | 第128-134页 |
4.3.1 平均流量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| 第128-129页 |
4.3.2 极端流量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| 第129-132页 |
4.3.3 降水径流关系的变化 | 第132-134页 |
4.4 小结 | 第134-136页 |
第五章 土地利用/覆被变化径流影响的SWAT模拟 | 第136-151页 |
5.1 土地利用/覆被变化情景的构建 | 第136-139页 |
5.1.1 淮河流域中上游土地利用/覆被变化的基本特征 | 第136-137页 |
5.1.2 淮河流域中上游土地利用/覆被变化情景的构建 | 第137-139页 |
5.2 土地利用/覆被变化情景分析 | 第139-143页 |
5.3 土地利用/覆被变化对河川流量的影响 | 第143-149页 |
5.3.1 土地利用/覆被变化对平均流量的影响 | 第143-146页 |
5.3.2 土地利用/覆被变化对极端流量的影响 | 第146-149页 |
5.4 小结 | 第149-151页 |
第六章 土地利用/覆被变化和气候变化共同作用对径流的影响 | 第151-166页 |
6.1 不同气候情景下淮河流域土地利用/覆被变化对流量的影响 | 第151-155页 |
6.1.1 不同气候情景下土地利用/覆被变化对平均流量的影响 | 第151-152页 |
6.1.2 不同气候情景下土地利用/覆被变化对极端流量的影响 | 第152-155页 |
6.2 不同土地利用情景下淮河流域气候变化对流量的影响 | 第155-160页 |
6.2.1 不同土地利用情景下气候变化对平均流量影响 | 第155-156页 |
6.2.2 不同土地利用情景下气候变化对极端流量的影响 | 第156-160页 |
6.3 土地利用/覆被变化和气候变化共同作用下径流的响应 | 第160-165页 |
6.3.1 平均流量响应的差异 | 第161页 |
6.3.2 极端流量响应的差异 | 第161-165页 |
6.4 小结 | 第165-166页 |
第七章 结论与讨论 | 第166-170页 |
7.1 主要结论 | 第166-167页 |
7.2 讨论 | 第167-168页 |
7.3 研究特色与创新 | 第168-169页 |
7.4 研究展望 | 第169-17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70-194页 |
致谢 | 第194-19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