与秸秆压块机械配套的秸秆推送装置的设计
摘要 | 第1-11页 |
ABSTRACT | 第11-13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3-19页 |
·研究背景和意义 | 第13-14页 |
·秸秆的应用 | 第13页 |
·研究的背景 | 第13-14页 |
·研究的意义 | 第14页 |
·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4-18页 |
·国外研究状况 | 第14-16页 |
·国内研究状况 | 第16-18页 |
·研究目标和内容 | 第18-19页 |
第二章 输送方案的设计与分析 | 第19-24页 |
·输送设备的介绍 | 第19-20页 |
·输送设备的分类 | 第19页 |
·间歇式输送设备与连续输送设备特点对比 | 第19-20页 |
·连续输送设备类型 | 第20页 |
·输送方案的提出 | 第20-23页 |
·搅龙式输送方案 | 第20-21页 |
·带钩输送带正交上料方案 | 第21-22页 |
·伸缩齿正交上料方式 | 第22页 |
·水平推送的输送方式 | 第22-23页 |
·方案比较 | 第23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23-24页 |
第三章 秸秆推送机构运动学分析 | 第24-30页 |
·平面连杆机构概述 | 第24-26页 |
·平面连杆机构的发展史 | 第24-25页 |
·连杆机构的分析 | 第25-26页 |
·秸秆推送机构的原理 | 第26页 |
·建立秸秆推送机构运动学模型 | 第26-29页 |
·建立位移方程 | 第27页 |
·建立速度方程 | 第27-28页 |
·建立加速度方程 | 第28-29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29-30页 |
第四章 秸秆推送机构的运动学仿真分析 | 第30-37页 |
·计算机辅助分析技术 | 第30页 |
·ADAMS软件的介绍 | 第30-31页 |
·秸秆推送机构的运动学仿真分析 | 第31-36页 |
·建立模型 | 第31-32页 |
·运动学曲线分析 | 第32-36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36-37页 |
第五章 秸秆推送机构动力学分析 | 第37-47页 |
·秸秆推送机构动力学分析概述 | 第37-39页 |
·动力学分析的目的 | 第37页 |
·达朗贝尔原理的介绍 | 第37-39页 |
·动力学分析的假定条件 | 第39页 |
·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| 第39-42页 |
·秸秆推送机构工况分析 | 第39-40页 |
·符号说明 | 第40-41页 |
·秸秆推送机构数学模型的建立 | 第41-42页 |
·秸秆推送机构的动力学仿真 | 第42-46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46-47页 |
第六章 秸秆输送装置的结构设计 | 第47-63页 |
·电动机选择 | 第47-49页 |
·需要的工作频率 | 第47页 |
·计算输出的平均功率 | 第47-48页 |
·选取电动机的功率 | 第48页 |
·确定电机转速 | 第48-49页 |
·轴的设计 | 第49-54页 |
·危险轴颈大小的确定 | 第49-52页 |
·轴结构设计 | 第52-54页 |
·关键部零件的设计 | 第54-59页 |
·零件设计应注意的问题 | 第54-55页 |
·偏心盘1的设计 | 第55页 |
·连杆的设计 | 第55-56页 |
·摇杆的设计 | 第56页 |
·针板的设计 | 第56-57页 |
·孔板的设计 | 第57-58页 |
·箱体的设计 | 第58-59页 |
·秸秆推送机构的三维实体建模及虚拟装配 | 第59-62页 |
·三维实体建模的实现 | 第59-60页 |
·虚拟装配的实现 | 第60-61页 |
·秸秆推送装置总体装配的干涉检查 | 第61-62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62-63页 |
第七章 秸秆推送装置实验研究 | 第63-72页 |
·实验台总体 | 第63-64页 |
·秸秆推送的评价指标 | 第64页 |
·“D”字形轨迹的验证实验 | 第64-67页 |
·实验设备介绍 | 第64-65页 |
·实验步骤 | 第65页 |
·实验结果分析 | 第65-67页 |
·输送效率实验分析 | 第67-69页 |
·实验设计 | 第67-68页 |
·实验结果分析 | 第68-69页 |
·消耗的功率实验分析 | 第69-71页 |
·实验设计 | 第69-70页 |
·实验结果分析 | 第70-71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71-72页 |
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72-75页 |
·研究结论 | 第72-73页 |
·创新与不足之处 | 第73-74页 |
·展望与建议 | 第74-7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5-79页 |
致谢 | 第7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