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致谢 | 第1-5页 |
| 摘要 | 第5-6页 |
| Abstract | 第6-10页 |
| 1 绪论 | 第10-15页 |
| ·沉陷区土地的再利用 | 第10-11页 |
| ·农业复垦 | 第10页 |
| ·景观生态 | 第10-11页 |
| ·充填开采 | 第11页 |
| ·建筑复垦 | 第11页 |
| ·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1-13页 |
| ·研究内容 | 第13-14页 |
| ·研究方法 | 第14页 |
| ·研究目的和意义 | 第14-15页 |
| 2 采空区建筑物变形和移动特点分析 | 第15-21页 |
| ·开采沉陷对建筑物的影响 | 第15-16页 |
| ·竖向下沉和水平向移动对建筑物的影响 | 第15页 |
| ·地基倾斜对建筑物的影响 | 第15页 |
| ·曲率对建筑物的影响 | 第15-16页 |
| ·水平变形对建筑物的影响 | 第16页 |
| ·地表与建筑物位移变化相互间的关系研究 | 第16-19页 |
| ·下沉关系 | 第16-17页 |
| ·倾斜的关系 | 第17页 |
| ·曲率的关系 | 第17-18页 |
| ·水平变形的关系 | 第18-19页 |
| ·建筑物位移变形变化规律研究 | 第19-21页 |
| 3 采空区上方建筑物层数确定和抗变形设计 | 第21-33页 |
| ·上部荷载下传播深度临界值 | 第21-23页 |
| ·垮落裂缝带的破坏影响 | 第22-23页 |
| ·附加应力传播深度 | 第23页 |
| ·附加应力的传播深度计算 | 第23-25页 |
| ·传统自重应力求解 | 第23-24页 |
| ·附加应力传统计算 | 第24页 |
| ·附加应力的excel计算方法 | 第24-25页 |
| ·上部结构在结构体系中刚度分析 | 第25-27页 |
| ·上部刚度的产生 | 第25-26页 |
| ·在结构体系中的影响 | 第26-27页 |
| ·上部结构刚度的计算 | 第27页 |
| ·建筑物层数的确定 | 第27-29页 |
| ·抗变形设计 | 第29-33页 |
| ·设计原则 | 第29-30页 |
| ·结构措施 | 第30-33页 |
| 4 建筑物裂缝开展与地表位移变化的关系 | 第33-45页 |
| ·地表倾斜对裂缝开展的作用 | 第35-37页 |
| ·地表曲率对裂缝开展的作用 | 第37-38页 |
| ·地表水平变形对裂缝开展的作用 | 第38-39页 |
| ·裂缝开展的整体分析 | 第39-42页 |
| ·裂缝开展与地表拉伸与曲率的综合关系研究 | 第42-45页 |
| 5 开采沉陷区建筑物损害程度分析 | 第45-54页 |
| ·概述 | 第45页 |
| ·采动对建筑物的作用机理 | 第45页 |
| ·采动对建筑物的静态影响形式 | 第45-47页 |
| ·竖向下沉和水平向移动对建筑物的影响 | 第46页 |
| ·地基倾斜对建筑物的影响 | 第46页 |
| ·曲率对建筑物的影响 | 第46页 |
| ·水平变形对建筑物的影响 | 第46-47页 |
| ·地基反力分布规律 | 第47页 |
| ·地基反力的动态变化规律 | 第47-48页 |
| ·建筑物动态损害实例分析 | 第48-49页 |
| ·开采沉陷预计及建筑物动态损害分析 | 第49-53页 |
| ·6412工作面开采对建筑物的影响分析 | 第50-51页 |
| ·6412、6413、6414工作面开采对建筑物的影响分析 | 第51-53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53-54页 |
| 6 沉陷区新建建筑物可行性分析 | 第54-61页 |
| ·稳沉区的形成与稳定性分析 | 第54-55页 |
| ·覆岩移动规律 | 第55-56页 |
| ·沉陷区地表稳定性分析 | 第56页 |
| ·建筑物荷载传播深度分析 | 第56-58页 |
| ·竖向集中荷载作用(采用布辛内斯克课题) | 第57页 |
| ·矩形截面竖向均布荷载作用 | 第57-58页 |
| ·可行性分析 | 第58-59页 |
| ·建造建筑物时间的选取 | 第58页 |
| ·地基附加应力的传播深度的确定 | 第58页 |
| ·评价地表残余移动变形对地基的影响 | 第58-59页 |
| ·实例分析 | 第59-60页 |
| ·矿井采空区基本情况 | 第59页 |
| ·可行性论证 | 第59-60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60-61页 |
| 结论 | 第61-62页 |
| ·主要结论 | 第61页 |
| ·不足与展望 | 第61-62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62-65页 |
| 作者简历 | 第65-67页 |
| 学位论文数据集 | 第6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