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8页 |
Abstract | 第8-9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9-23页 |
·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| 第9-12页 |
·研究的背景 | 第9-10页 |
·研究的意义 | 第10-12页 |
·国内外城市街道空间研究理论 | 第12-19页 |
·国外相关研究概述 | 第12-17页 |
·国内相关研究概况 | 第17-19页 |
·研究方法与论文框架 | 第19-22页 |
·研究方法 | 第19-21页 |
·论文框架 | 第21-22页 |
·论文的创新点 | 第22-23页 |
第2章 城市街道的发展历程 | 第23-31页 |
·城市街道的概念 | 第23-25页 |
·中国城市街道的发展 | 第25-28页 |
·西方古代城市的街道空间 | 第28-31页 |
第3章 城市街道的基本特征 | 第31-38页 |
·城市街道的分类 | 第31-35页 |
·观光与商业街道 | 第31-32页 |
·公园及风景区街道 | 第32页 |
·生活与交通街道 | 第32-34页 |
·主要交通性街道 | 第34-35页 |
·城市街道空间的特性 | 第35-38页 |
·街道的时空特点 | 第35-36页 |
·街道向性特点 | 第36-37页 |
·街道的公共空间特点 | 第37-38页 |
第4章 中国城市街道空间存在问题 | 第38-47页 |
·中国城市街道空间存在问题的由起 | 第39-42页 |
·城市化加速发展的影响 | 第39-40页 |
·文化与传统美德的缺少 | 第40-41页 |
·西方商业模式与街道传统商业模式的矛盾 | 第41-42页 |
·中国城市街道存在问题的具体表现 | 第42-44页 |
·街道功能混乱 | 第42页 |
·忽视街道设计规划 | 第42-43页 |
·街道节点设计不合理 | 第43页 |
·街道设施功能单一 | 第43页 |
·缺乏深层次的人文关怀 | 第43-44页 |
·城市街道营造亟需的若干重点 | 第44-47页 |
·城市街道规划设计目标需要辩证思考 | 第44页 |
·城市街道设计需要专业化团队 | 第44页 |
·城市街道营造需要美学重视 | 第44-45页 |
·城市街道设计需要全局观 | 第45页 |
·城市街道营造需要发展观 | 第45-47页 |
第5章 城市街道空间案例比较分析 | 第47-95页 |
·柏林香港杭州城市概况 | 第50-57页 |
·柏林 | 第53-54页 |
·香港 | 第54-55页 |
·杭州 | 第55-57页 |
·城市街道案例研究一 | 第57-74页 |
·重要的商业街道 | 第57页 |
·案例 1:柏林库弗斯坦达姆大街(Kurfürstendamm) | 第57-61页 |
·案例 2:香港中环 | 第61-68页 |
·案例 3:杭州武林门和武林广场 | 第68-73页 |
·案例分析小结 | 第73-74页 |
·城市街道案例研究二 | 第74-94页 |
·热闹和次重要的商业生活街道 | 第74-76页 |
·案例 1:德国柏林坡茨坦广场(Potsdamer platz) | 第76-82页 |
·案例 2:香港沙田新城市广场 | 第82-85页 |
·案例 3:杭州朝晖路 | 第85-90页 |
·案例 4:其它城市的街道 | 第90-93页 |
·案例分析小结 | 第93-94页 |
·小结 | 第94-95页 |
第6章 城市街道空间美学 | 第95-104页 |
·城市街道空间的文化构成 | 第95-98页 |
·城市街道空间的美学构成 | 第98-101页 |
·城市街道空间的色彩构成 | 第101-103页 |
·现代城市街道空间美学营造方法 | 第103-104页 |
第7章 城市街道空间营造思路 | 第104-122页 |
·建立街道的理念 | 第104-106页 |
·理论再思考 | 第106-111页 |
·紧缩城市 | 第106-108页 |
·新城市主义 | 第108-110页 |
·城市规划与城市设计 | 第110-111页 |
·重视地域个性 | 第111-114页 |
·重塑地域特征 | 第111-113页 |
·区域文化 | 第113页 |
·延续的街道文脉 | 第113-114页 |
·体现城市文化 | 第114-115页 |
·形成丰满的环境意向 | 第115-116页 |
·清晰的整体美感 | 第115页 |
·特色与个性 | 第115页 |
·“街道伦理”理论 | 第115-116页 |
·多样性设计方法与策略 | 第116-118页 |
·着重公众参与 | 第116页 |
·重新回复地域个性 | 第116-117页 |
·复合使用沿街土地 | 第117页 |
·有机拼贴新旧建筑 | 第117页 |
·设计多样的外部街景 | 第117-118页 |
·街道设施多样化设计 | 第118页 |
·共享空间的理念 | 第118-119页 |
·区域化的交通安宁区措施 | 第119-122页 |
·交通安宁区定义 | 第119-120页 |
·区域化交通安宁区(Flachenhafte Verkehrsberuhigung) | 第120页 |
·交通安宁区的法规 | 第120-122页 |
结论 | 第122-12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24-134页 |
图片来源 | 第134-142页 |
致谢 | 第142-143页 |
附录:规划设计项目实践──赤岸镇全域美丽乡村建设规划设计方案 | 第143-175页 |
1 项目概况 | 第143-145页 |
2 规划背景 | 第145-146页 |
3 规划依据 | 第146-147页 |
4 国内外乡村建设实践借鉴 | 第147-152页 |
5 本案“全域美丽乡村”的提出 | 第152-159页 |
6 思考与规划策略 | 第159-17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