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8页 |
ABSTRACT | 第8-10页 |
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| 第10-21页 |
综述一:对张仲景“下利”证治法的现代文献研究概况 | 第10-14页 |
综述二:小儿腹泻的现代文献研究概况 | 第14-2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9-21页 |
前言 | 第21-22页 |
第二部分 文献研究 | 第22-66页 |
第一章 历代代表性医家有关下利的认识 | 第22-39页 |
·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 | 第22-25页 |
·《神农本草经》 | 第22页 |
·《黄帝内经》 | 第22-24页 |
·《难经》 | 第24-25页 |
·《伤寒论》与《金匮要略》 | 第25页 |
·魏晋隋唐时期 | 第25-27页 |
·《脉经》 | 第25页 |
·《诸病源候论》 | 第25-26页 |
·《备急千金要方》 | 第26页 |
·《外台秘要》 | 第26-27页 |
·宋金元时期 | 第27-32页 |
·《太平惠民和剂局方》 | 第27-28页 |
·《圣济总录》 | 第28-29页 |
·《三因极一病证方论》 | 第29-30页 |
·《小儿药证直诀》 | 第30页 |
·《黄帝素问宣明论方》 | 第30-31页 |
·《儒门事亲》 | 第31页 |
·《脾胃论》 | 第31-32页 |
·《丹溪心法》 | 第32页 |
·明代 | 第32-36页 |
·《保婴撮要》 | 第32-33页 |
·《明医杂著》 | 第33页 |
·万密斋与《育婴秘诀》、《幼科发挥》、《幼科指南心法》 | 第33-34页 |
·《万病回春·卷之三·泄泻》 | 第34页 |
·《景岳全书》 | 第34-35页 |
·《医宗必读》 | 第35-36页 |
·清代 | 第36-39页 |
·《临证指南医案·泄泻》 | 第36页 |
·《幼科铁镜》 | 第36-37页 |
·《儿科秘要》 | 第37-39页 |
第二章 仲景对下利病的论述及后世发展 | 第39-48页 |
·仲景对下利病的论述 | 第39-43页 |
·仲景“下利”定义 | 第39页 |
·仲景“下利”起因 | 第39页 |
·仲景“下利”治法 | 第39-42页 |
·仲景“下利”预后及转归 | 第42-43页 |
·后世儿科代表性医家的继承和应用 | 第43-48页 |
·钱乙的继承与应用 | 第43-45页 |
·万密斋的继承与应用 | 第45-47页 |
·陈复正的继承与应用 | 第47-48页 |
第三章 仲景方在小儿腹泻治疗的应用 | 第48-66页 |
·儿童生理病理特点 | 第48-50页 |
·儿童生理特点 | 第48-49页 |
·儿童病理特点 | 第49-50页 |
·小儿腹泻的病因 | 第50页 |
·脏腑功能失调 | 第50页 |
·饮食不节或饮食不洁 | 第50页 |
·六淫邪气 | 第50页 |
·小儿腹泻的病机 | 第50-51页 |
·腹泻与脾胃的关系 | 第50-51页 |
·腹泻与饮食的关系 | 第51页 |
·腹泻与邪气的关系 | 第51页 |
·仲景方在小儿腹泻中的临床应用 | 第51-66页 |
·寒者热之,虚则补之 | 第51-54页 |
·通因通用 | 第54-56页 |
·清热止利 | 第56-59页 |
·辛开苦降 | 第59-60页 |
·收敛固涩止利 | 第60-62页 |
·利小便实大便 | 第62-63页 |
·滋阴润燥止利 | 第63-66页 |
结论 | 第66-6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8-70页 |
致谢 | 第70-71页 |
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| 第71-72页 |
个人简历 | 第7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