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8页 |
ABSTRACT | 第8-11页 |
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:刘完素学术思想研究进展 | 第11-29页 |
1 刘完素生平、学术渊源及其医著考证 | 第11-13页 |
·生平及故里 | 第11页 |
·学术背景及学术渊源 | 第11-12页 |
·医著考证 | 第12-13页 |
2 刘完素伤寒学术思想 | 第13-15页 |
·对《伤寒论》的推崇方面 | 第13页 |
·对伤寒的认识方面 | 第13-14页 |
·对伤寒病因病机的解释方面 | 第14页 |
·对伤寒所运用的治法 | 第14-15页 |
·对伤寒学术的思想渊源方面 | 第15页 |
3 刘完素对《内经》学术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| 第15-19页 |
·对“病机十九条”的发挥与运用 | 第15-16页 |
·继承发扬“玄府气液”理论与临床应用 | 第16-17页 |
·对运气学说的阐释与运用 | 第17-18页 |
·对“亢害承制论”的阐释与运用 | 第18-19页 |
4 刘完素“火热论”学术思想 | 第19-20页 |
·“火热论”的思想基础 | 第19页 |
·“火热论”的内涵 | 第19-20页 |
·“火热论”的病因病机 | 第20页 |
·“火热论”辨证论治 | 第20页 |
5 刘完素临床杂病辨治理论与经验 | 第20-21页 |
·中风病 | 第20-21页 |
·消渴病 | 第21页 |
6 刘完素方药及剂量应用规律 | 第21-23页 |
·方药应用规律 | 第22页 |
·剂量应用规律 | 第22页 |
·用药多寒凉 | 第22-23页 |
·用方特色 | 第23页 |
·其他方面 | 第23页 |
7 刘完素对其他医家的影响 | 第23-26页 |
·对金元医家的影响 | 第23-24页 |
·对温病学派的影响 | 第24-2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26-29页 |
前言 | 第29-30页 |
第二部分 刘完素对《伤寒论》学术思想的继承与发展研究 | 第30-91页 |
第一章 刘完素生平及学术思想研究 | 第30-37页 |
1 刘完素生平简介及医著考证 | 第30-33页 |
2 刘完素学术思想背景 | 第33-34页 |
3 刘完素学术思想特点 | 第34-37页 |
第二章 刘完素伤寒学术思想总述 | 第37-48页 |
1 刘完素对“伤寒”一词涵义的认识 | 第37-38页 |
2 释“阴阳”为表里,六经皆热证 | 第38-41页 |
3 伤寒六经传受 | 第41-43页 |
4 “伤寒”传足经亦传手经 | 第43页 |
5 标本中气理论与六证四法 | 第43-45页 |
6 “阴阳平和”的治病理念 | 第45-48页 |
第三章 刘完素对《伤寒论》中方剂的运用 | 第48-84页 |
1 桂枝汤 | 第48-50页 |
2 麻黄汤 | 第50-51页 |
3 小柴胡汤 | 第51-53页 |
4 大柴胡汤 | 第53-55页 |
5 大承气汤 | 第55-58页 |
6 小承气汤 | 第58-60页 |
7 调胃承气汤 | 第60-61页 |
附:三承气汤总结与三一承气汤 | 第61-64页 |
8 白虎汤 | 第64-66页 |
9 五苓散 | 第66-68页 |
10 小青龙汤 | 第68-69页 |
11 大青龙汤 | 第69-70页 |
12 大黄黄连泻心汤 | 第70-71页 |
13 大陷胸汤 | 第71-72页 |
14 大陷胸丸 | 第72-73页 |
15 小陷胸汤 | 第73-74页 |
16 十枣汤 | 第74-75页 |
17 茵陈蒿汤 | 第75-77页 |
18 栀子柏皮汤 | 第77页 |
19 栀子豉汤 | 第77-78页 |
20 栀子厚朴汤 | 第78-79页 |
21 瓜蒂散 | 第79-80页 |
22 抵当汤 | 第80-81页 |
23 抵当丸 | 第81页 |
24 桃核承气汤 | 第81-82页 |
25 四逆汤 | 第82-84页 |
第四章 刘完素对“伤寒”热病代表性病证的辨治 | 第84-91页 |
1 表证、里证与表里俱见之证 | 第84-87页 |
2 结胸 | 第87页 |
3 痞证 | 第87-88页 |
4 血证 | 第88-89页 |
5 传染 | 第89-91页 |
结语 | 第91-9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93-94页 |
致谢 | 第94-95页 |
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| 第95-96页 |
个人简历 | 第9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