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工业技术论文--水利工程论文--水利枢纽、水工建筑物论文--水工建筑物管理论文--水工建筑物的监测与原型观测论文

土石堤坝三维波场数值模拟及其特征研究

摘要第1-5页
ABSTRACT第5-10页
第一章 绪论第10-17页
   ·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第10-11页
   ·土石堤坝隐患诊断技术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第11-12页
     ·土石堤坝隐患诊断技术第11页
     ·地震法第11-12页
     ·存在的问题第12页
   ·波场的数值模拟发展现状及趋势第12-15页
     ·有限差分法(FDM)第13页
     ·有限元法(FEM)第13页
     ·虚谱法(PSM)第13-14页
     ·积分法第14页
     ·存在的问题第14-15页
   ·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第15-17页
     ·本文的主要内容第15页
     ·本文的技术路线第15-17页
第二章 土石堤坝三维波场分析基本理论及其概化模型第17-32页
   ·引言第17-18页
   ·波场分析基本理论第18-20页
     ·波动理论第18-19页
     ·基于有限元的波动理论第19-20页
   ·土石堤坝的隐患类型第20页
   ·土石堤坝波场分析的概化模型第20-22页
     ·无隐患的土石堤坝概化模型第21页
     ·含隐患的土石堤坝概化模型第21-22页
   ·土石堤坝三维波场分析的有限元模型第22-31页
     ·震源第22-26页
     ·几何划分与数据采集第26-27页
     ·吸收边界条件第27-31页
   ·本章小结第31-32页
第三章 无隐患土石堤坝的三维波场模拟与特征分析第32-47页
   ·引言第32页
   ·三维模型的建立第32-33页
     ·模型几何参数第32-33页
     ·震源设置第33页
     ·单元类型及尺寸第33页
     ·计算过程拟定第33页
   ·三维模型的边界条件第33-42页
     ·边界条件的吸收效果第33-38页
     ·改进后的粘弹性边界条件系数确定第38-42页
   ·三维波场特征分析第42-45页
     ·传播特征第42-44页
     ·坝顶表面接收信号特征第44-45页
   ·本章小结第45-47页
第四章 隐患材料对土石堤坝的三维波场特征影响分析第47-64页
   ·引言第47页
   ·含隐患土石堤坝三维波场特征分析第47-54页
     ·含隐患土石堤坝的模型设计第47-48页
     ·整体波场特征分析第48-51页
     ·单通道波场特征分析第51-54页
   ·隐患材料特性对土石堤坝三维波场的影响分析第54-62页
     ·弹性模量及密度的影响分析第54-60页
     ·泊松比的影响分析第60-62页
   ·本章小结第62-64页
第五章 隐患尺寸对土石堤坝的三维波场特征影响分析第64-72页
   ·引言第64页
   ·有限元模型的建立第64页
   ·隐患尺寸对波场特征的影响分析第64-70页
     ·整体波场特征分析第64-67页
     ·单通道波场特征分析第67-70页
   ·本章小结第70-72页
第六章 隐患位置对土石堤坝的三维波场特征影响分析第72-98页
   ·引言第72页
   ·隐患体形状的确定第72-76页
   ·隐患体沿坝轴线方向位置变化对波场的影响第76-82页
     ·整体波场特征分析第77-79页
     ·整体波场的F-K变换分析第79-82页
   ·隐患体沿坝深度方向位置变化对波场的影响第82-87页
     ·整体波场特征分析第82-85页
     ·接收时间分析第85-87页
   ·隐患体沿垂直坝轴线方向位置变化对波场的影响第87-92页
     ·整体波场特征分析第87-90页
     ·整体波场的F-K变换分析第90-92页
   ·隐患体位置倾斜对波场的影响第92-97页
     ·模型设计第92-93页
     ·纵剖面整体波场特征分析第93-95页
     ·横剖面整体波场特征分析第95-97页
   ·本章小结第97-98页
第七章 土石堤坝的波动测试模型试验第98-110页
   ·模型设计第98-101页
     ·模型尺寸第98-99页
     ·试验材料第99-101页
   ·模型隐患布置和制作第101-103页
     ·隐患布置第101-102页
     ·渗漏通道的制作第102-103页
   ·波动检测试验设备第103-104页
   ·测试方法以及观测系统第104-105页
   ·测试结果分析第105-109页
     ·无隐患的土石堤坝实测信号分析第106-107页
     ·含隐患的土石堤坝实测信号分析第107-109页
   ·本章小结第109-110页
第八章 结论与建议第110-113页
   ·主要结论第110-111页
   ·下一步工作的建议第111-113页
致谢第113-114页
参考文献第114-118页
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著作及取得的科研成果第118页

论文共118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降雨诱发坡面泥石流的数值模拟研究
下一篇:重庆地区陡崖岩体卸荷特性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