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摘要 | 第1-3页 |
| Abstract | 第3-7页 |
| 第一章 文献综述 | 第7-24页 |
| ·聚酰亚胺概述 | 第7-11页 |
| ·聚酰亚胺的发展 | 第7页 |
| ·聚酰亚胺及分类 | 第7-9页 |
| ·聚酰亚胺的性能 | 第9-10页 |
| ·聚酰亚胺的合成方法 | 第10页 |
| ·聚酰亚胺的应用 | 第10-11页 |
| ·纳米材料 | 第11-13页 |
| ·纳米材料的概念 | 第11-12页 |
| ·纳米材料的分类 | 第12页 |
| ·纳米材料的基本特性 | 第12页 |
| ·纳米材料的表面改性 | 第12-13页 |
| ·纳米复合材料 | 第13-17页 |
| ·聚合物基纳米复合材料 | 第13页 |
| ·纳米复合材料的待点 | 第13-14页 |
| ·纳米复合材料面临的困难 | 第14页 |
| ·聚酰亚胺纳米复合材料 | 第14页 |
| ·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 | 第14-15页 |
| ·聚酰亚胺/纳米复合材料的研究现状 | 第15-17页 |
| ·电介质材料 | 第17-21页 |
| ·电介质材料的定义及基本性质 | 第17-18页 |
| ·电介质的特性 | 第18页 |
| ·电介质材料的性能表征参数 | 第18-19页 |
| ·影响介电性能的因素 | 第19-20页 |
| ·提高介电常数的途径 | 第20页 |
| ·高介电常数材料 | 第20-21页 |
| ·两相法 | 第21-22页 |
| ·两相法的概述 | 第21页 |
| ·两相法制备氧化物纳米晶的反应机理 | 第21-22页 |
| ·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| 第22-24页 |
| 第二章 PI/ZrO_2杂化薄膜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| 第24-35页 |
| ·引言 | 第24页 |
| ·实验原料与设备 | 第24-25页 |
| ·实验部分 | 第25-28页 |
| ·聚酰胺酸的制备 | 第25-26页 |
| ·ZrO_2纳米粒子的制备 | 第26页 |
| ·油酸包覆纳米粒子的改性以及聚酰亚胺杂化薄膜的制备 | 第26页 |
| ·glass-ITO/PI-ZrO_2/Al电极的制备 | 第26-27页 |
| ·性能表征 | 第27-28页 |
| ·结果与讨论 | 第28-34页 |
| ·纳米晶以及改性ZrO_2纳米晶的表征 | 第28-31页 |
| ·杂化薄膜介电常数的测试 | 第31-34页 |
| ·小结 | 第34-35页 |
| 第三章 PI/BaTiO_3杂化薄膜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| 第35-43页 |
| ·引言 | 第35-36页 |
| ·实验原料 | 第36页 |
| ·实验部分 | 第36-37页 |
| ·钛酸钡纳米粒子的制备 | 第36页 |
| ·油酸包覆纳米粒子的改性以及聚酰亚胺杂化薄膜的制备 | 第36-37页 |
| ·性能表征 | 第37页 |
| ·结果与讨论 | 第37-42页 |
| ·BaTiO_3纳米晶以及改性BaTiO_3纳米晶的表征 | 第37-39页 |
| ·杂化薄膜介电常数分析 | 第39-42页 |
| ·小结 | 第42-43页 |
| 第四章 PI/La(OH)_3杂化薄膜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| 第43-49页 |
| ·引言 | 第43页 |
| ·实验原料 | 第43页 |
| ·实验部分 | 第43-44页 |
| ·氢氧化镧纳米粒子的制备 | 第43-44页 |
| ·聚酰亚胺杂化薄膜的制备 | 第44页 |
| ·性能表征 | 第44页 |
| ·结果与讨论 | 第44-48页 |
| ·La(OH)_3纳米晶以及杂化薄膜的表征 | 第44-46页 |
| ·杂化薄膜介电常数的测试 | 第46-48页 |
| ·小结 | 第48-49页 |
| 第五章 结论 | 第49-50页 |
| 致谢 | 第50-51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51-56页 |
| 作者简介 | 第56页 |
|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| 第56-57页 |